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奚同发说——

(2006-02-17 16:38:23)
分类: 评论家言
奚同发说——
 
解读人性底线的另一种可能
奚同发
(河南工人报文体部记者、作家)
   
     以前没有这么集中地阅读蔡楠的作品,我想以《解读人性底线的另一种可能》来表达我对蔡楠小小说的感觉。从《与清朝姑娘的相遇》、《关键词》至《脸》、《飞翔或者冰清化蝶》等,甚至可以回望到蔡楠最早的成名作《行走在岸上的鱼》,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叙述构架的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所带来的表现力度及张力,使我们有可能在阅读中透视表象,去寻找小说写作的内核,那就是他笔下人物所不可能的可能原因,是因为他们总是为自己的生存方式寻找着人性底线的退缩。换言之,也就是在自己的底线面前,常常不得不面对某种诱惑而再退半步。虽然生活中的人们往往是决不退这半步的。这就是我们不断想劝诫自己的"退一步海阔天空"难以实现的背景。
    蔡楠的叙述想像力及表达张力正在于他能够为小说中的人物找到退半步的合理性。《脸》中叶芽从一个乡村少女至一个出卖自己的小姐,她的几张脸为她的物质欲望膨胀提供了一种可能。她以生命的本质代价收缩着生存哲学。阅读到一个青春少女被社会无奈地改造到找不到自己的脸,那种玉碎瓦裂的心痛,令人锥心而全身颤栗……蔡楠这一类小说很多,写到最后总是让阅读成为一个期待,虽然这种期待总是那么残酷与无柰。
   而引起我关注的另一个元素,是蔡楠笔下的"白洋淀"。从中学第一次接触孙犁开始,那随水震荡的蒲芦、千里荷香的绿波、人字型飞舟的雁翎队,甚到是水生与水生嫂那绝决的爱情,都让我对白洋淀充满了想像。而蔡楠却给我们展示了白洋淀在进入工业文明的另一姿态。鱼儿在遭受电击中不得不行走到了岸上,荷花、芦苇、小鱼与水对白洋淀不得不"逃离"……这一系列篇什,是蔡楠最为精华的构成,也是作家内心对自己多年形成的创作理念的一种"坚守"。无论是形式或是内容,他总希望把"陌生感"摆成阅读的跨栏,使过程成为不可避免。切入口的别致同样让我们能与作家一起怀念那久违的岁月,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白洋淀"这一地域文化的熠熠光亮。蔡楠其实是以"白淀洋"来演示工业文明下人类对自然承受能力的沉重蹂躏及戗害。当然,作家的文学精神中那种回唤与焦灼,力度与责任,喑哑与无奈同样撕毁着一种人性的美好。"坚守"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更是一种遥遥的梦境。
    蔡楠小小说的语言与他的小说内核之间的关联,也同样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种可能。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是在接受中鲜活起来,成为一个写作者的面孔,在这方面是,蔡楠成为一个可以很容易就寻找到的行走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蔡楠已经是一位成熟的作家。
   当然,我们还有理由相信,蔡楠的未来创作在某些细节的合理性上打磨出幽幽生辉的可能性及真实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高海涛说——
后一篇:宋子平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