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2018-03-19 19:05: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案例分析 |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6页。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测量的吗?瞧,他们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来测量石头的长,每两个结之间就是一段,仔细观察,这块石头的棱长有几段?
生:3段多一点。
师:测量的结果能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不能)
二、探究新知
(一)回忆旧知,了解分数的产生
师:古时候,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其实在咱们的生活中,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情况。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能平均分到多少个呢?
生:二分之一。
师:你刚刚用了一个什么数来表示?
板书:“分数”
师:那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就要用到分数呢?
生: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时候。
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需要,分数就产生了。
板书:“的产生”
(二)探索研究,理解分数的意义
1、教学单位“1”
师:现在呀,老师要问大家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板书“1”,这是几?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呢?
生:1个人、一张桌子……
师:看来,能用1来表示的物体还真不少呢!不过这些一年级的小朋友也能想到,咱们可是五年级了,再想想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一个班级……)为什么也能用1来表示?
生:把它看作一个整体。
师:哦,一个整体,顺着这个思路,谁接着来举例?
提问:这个1和咱们一年级时所认识的1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小结:概括的真好!1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了!像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都能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这样的1叫做单位“1”。
2、操作一:涂色表示出一个或一些物体的1/4。
师:咱们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你能涂色表示出其中的四分之一吗?
(课件出示)
师:那这些又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你能涂色分别表示出每一幅图的四分之一吗?请同学们从信封中任选一幅图动手试试吧!
操作中:完成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1/4的。
3、展示汇报
请一组4位同学展示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出每一幅图的四分之一的。
生1:我把这些笔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生2:……
生3:……
生4:……
师:他们不仅能表示出每一幅图的四分之一,还能说出把什么看作单位“1”,特别完整,谢谢你们!
4、思考对比
师:想一想,为什么这些涂色部分都能用四分之一这个分数来表示呢?
引导学生说出: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涂色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看来大家对四分之一的含义确实理解了。诶?奇怪了,都是四分之一,可为什么涂色部分有的是一部分,有的是2个,有的是3只甚至更多呢?也就是什么不一样?
生:单位“1” 。
小结:看来,要准确的表示一个分数,把什么看作单位“1”确实很重要!
5、操作二:根据要求填出同一些三角形的几分之几。
师:刚才,同学们表示出了一些三角形的四分之一,那如果这样涂色呢?(课件出示)又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生:四分之三。
师:能说说四分之三的含义吗?
生:把这些三角形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3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三。
师:还是这些三角形,你能根据要求填出适当的分数吗?请同学们在答题纸当中完成。
6、提问对比,揭示分数的意义
师:刚才这些不同的分数,你们都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生:这些三角形。
师:这回单位“1”可相同了,为什么表示出的分数又各不相同呢?
小结:看来,要准确的表示一个分数,不仅要知道单位“1”是什么,还要知道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了其中的几份。也就是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分数的意义。
板书:“和意义”
7、操作三:创造分数
师:那现在你们可以画或者借助身边的实物,自己动手创造出一个分数吗?
汇报板书学生创造的分数。
汇报板书三个分数。
评价:老师觉得同学们都特别有想法,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这么多分数,为自己鼓鼓掌吧。
(三)归纳整理,自学分数单位
1、自学整理
师:其实分数也像整数、小数一样,也有自己的分数单位,咱们把它叫做分数单位,那什么是分数单位呢?请大伙儿在书上46页找到答案。
2、汇报考核
师:谁来介绍什么是分数单位?
生读一读并勾画重点。
师:刚才同学们创造的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完成黑板上3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师: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挑战1:1000分之( )的分数单位是?
师:分数单位是由谁来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挑战2: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六分之一,这个分数可能是多少呢?
师: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学以致用,真棒!)
三、练习提升
(1)我是小评委
师:同学们,咱们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学习了分数单位,现在呀,我想请你们来当回小评委,用手势表示出你们的答案。
(2)生活中的分数
师:关于分数的信息,老师还收集了一些,一块儿来看看。
课件出示1:12全世界有4/5的人不希望发生战争。
师:读了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评价:一个小小的分数,还真能给咱们带来不少的信息呢!
追问:在咱们班不希望发生战争的请举手,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吗?那如果我也投一票呢?
课件出示2:冰山一角
师:露在海面上的冰山是整座冰山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臣在海面下的,那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大约占整座冰山的几分之几呢?咱们先猜一猜。
生1:二十分之一。
生2:五分之一。
生3:……
师:这样猜也不是办法,咱们来个二选一。
课件出示:
师:二分之一,十分之一,哪个答案更合适?到底答案是什么呢?还是让冰山自己来告诉我们吧。这就是成语“冰山一角”的意思了。看了这则信息,你还能联想到其它的分数吗?表示的是什么?
(3)游戏
师:今天这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带来了一些笔芯奖励给大家(9支)。咱们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上来,请男生拿走其中的三分之一(3张),现在还剩几张?公平起见,请女生拿走剩下的三分之一(2张),(学生发现并不公平)
追问:怎么不公平了,女生该怎么拿就真的公平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盒,(拿出2支)这些是盒子里的五分之一,知道盒子里一共有几支笔芯吗?为什么
四、总结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或者说说你的感受。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
执教: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6页的内容,可以定位为一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掌握“把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明确分子、分母、分数单位在分数中的含义。难点在于对单位“1”的理解,感悟分数与单位“1”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对分数意义的体验,并在体验中随时注意总结。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化。
课一开始通过主题图介绍古时候人们用绳结测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生活中测量结果往往不能用整数表示,再一次使学生体会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古时候人们测量物体的长度,到生活中的一系列举例,从“1”入手,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始终都在强调在生活中可以把什么平均分,还可以把什么看做单位“1” 。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抽象的分数具体化。接着将已有的对“1”的认识与今天的对“1”的认识作对比,“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计量单位或者一些物体,揭示一个整体单位“1”的概念。
二、制造认知矛盾,体验操作美。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从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一些物体可以看做单位“1” 进行平均分得到分数后,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通过给出的材料进行平均分,涂色得到分数。《分数的意义》这部分教学我分了三个层次进行操作:
从对1/4的描述到第一次小组操作,涂色表示每幅图的1/4,并与同桌交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单位“1”,涂色部分是它的四分之一。让学生自主选择,唤醒每一个学生对分数意义的个性化理解。接着观察,对比提问,找准知识的连接点,“都是四分之一,可为什么涂色部分不一样?”让学生自主发现其实是单位“1”在变化。
第二次操作让学生观察同一些三角形的涂色,填出适当的分数。此部分的独立填空,激发学生思考,当单位“1”相同时,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又各不相同?让学生明白要准确地表示一个分数,不仅要知道单位“1”是什么,还要知道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了其中的几份,学生在此过程中思考、比较,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三次的自主操作,自己创造一个分数,并说明含义。这部分操作既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又能为接下来分数单位的学习做好铺垫,汇报三个分数板书在黑板上,给分数单位的学习提供素材。
三、创设自学环境,引导自主学。
考虑到这是分数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课后练习较为丰富,我把认识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放在了第二课时学习,这样安排既有利于本节课对分数意义的充分理解,有充分时间了解生活中的分数及意义,又能在第二课时中复习巩固,进一步学习一个分数中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为分数的大小比较及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鉴于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接下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分数单位”这部分知识,再通过之前自己创造的分数,老师发出的挑战,将练习变得更开放,更富挑战性。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能及时巩固学生自学效果,又能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信心。
四、提供课外知识,应用生活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组生活中的关于分数的信息,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例中复述、提升、加深理解,又增长了知识,拓宽所学。最后的“分奖品”活动给了课堂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把今天所学对分数的认识应用到了生活中。物质的奖励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自己主动思考,运用知识并获得奖励。
从最开始的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将具体抽象化,到课后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将抽象具体化,前后呼应,再次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又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较大的空间,因此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然而,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在这堂课中也存在些许不足,例如对于单位“1”的提炼融合不够,对于课堂中学生随机出现的信息扑捉不够,没有适时追问,没能做到挖掘深层次的知识,这些都是我今后将要继续学习的地方。
当然我也有困惑,对于“计量单位”这么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自主描述中也很少出现计量单位,如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一个计量单位?这些可以看出自己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还很匮乏,今后还需要不断地学习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