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律师的使命

标签:
律师文化质量时评财经 |
分类: 法律研讨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律师的使命
张克锋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面布局推进阶段,尤其国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必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又一突破口和亮点。这些,无疑为京津冀三地律师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早在2016年12月30日,天津市律师协会河西区工作委员举办了主题为“聚焦新任务,明确新定位——推动京津冀法律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主题研讨会,同时邀请北京、天津、河北廊坊律师等法律界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2023年这次“首届京津冀协调发展法治论坛”,对如何发挥律师的作用及实现律师使命,无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毋庸置疑,律师的使命,是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为使命。在此语境下,国家和社会的有序发展、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顺利进行,当然属于律师的使命之一。
下面,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如何发展律师业务和实现律师使命,我以一个律师的身份谈几点看法,愿与在座各位同仁商榷。
一、自觉做好法律服务,积极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
京津冀作为中国首都圈,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繁荣活跃,作为现在社会要素的法律要素必不可缺,而真正法治社会的建立,自然离不开在野法曹的律师一族。围绕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协调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维护法律正确实施,就是当下我们律师的使命。
律师作为法治队伍的重要力量,如何把握好当前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如何肩负好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进程的使命,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律师考虑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专业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支撑,律师作为法律职业早晚会被社会淘汰。现实告诉我们,压力就是动力,压力迫使我们努力,为了争取委托人的最大利益或合法权益,面对我们的国家法治进程需要,律师作为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必须把握好当前的发展机遇,自觉肩负好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进程的使命,从而不负历史使命。
二、加强京津冀律师的交流与合作
律师的职业属性是务实与创新,提升自身,服务社会。当下,只有创新协作思路,才能更好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此背景下,2016年9月10日,京津冀三地签署了《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及关于监狱、法治宣传教育、律师、公证工作四个单项子协议,明确了4方面11类重点领域的合作内容。这些协议的签署,对于完善京津冀司法行政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逐步消除三地司法行政工作领域发展中的隐形壁垒、破解制约协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京津冀司法行政事业改革,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意义。随后,河北省律师协会和北京市律师协会签订了《跨省(市、区)维护律师执业合法权益互助合作协议》,京津冀三地司法鉴定行业协会签署了《司法鉴定行业跨区域协作框架协议》。在各地实际执行中,京津冀律师应当加强协作与交流,才能更好服务京津冀。
1、地缘因素。北京、天津与其说被河北省“包围”,应该说京津冀“密不可分”更恰当!法律服务市场具有开放性,至今并没有因为行政区划而形成壁垒,律师执业不受地域限制,三地律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然的,河北律师当然、也应该有作为!
2、专业缘故。北京、天津律师在企业上市、并购、融资、商标、专利、知识产权、海事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规模,河北省很多这类业务自然需要北京、天津律师协作。
当然,河北律师的传统业务经验与担当也不逊色,北京、天津承接的河北省类似案件,也可以委托或与河北律师合作。所以,各自的业务优势和人脉优势,需要三地律师加强合作,全国律师、尤其是河北律师应当有作为。
3、学术缘故。北京和天津的法学院校在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过程中,除了考虑到直辖市的法律环境和实践的熟悉,也考虑到了直辖市之外省份法律环境和法律实践的适应。以我自己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天津商学院法学院先后聘请我担任法律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学术的交流和法律专家的合作,以及法律论证,为三地律师和法律人才交流与合作带来很多契机。
4、人才渊源。律师属于自由职业,流动性强,很多北京的律师过去是河北的,也有一大批北京律师来自天津等地。现在的情况是,北京受到执业注册的影响,不能进北京做律师的纷纷流向河北、天津,而实际执业可能还在北京。这就意味着,京津冀三地律师队伍交流和业务合作是必然的,有时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综述,律师务实与创新的趋势,有利于京津冀协作和发展,三地法律服务的协作,也必将更好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本文作者:张克锋,河北张克锋律师事务所主任,一级律师,廊坊市法学会副会长。
联系电话:13091309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