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布置作业 研讨会

时间:2017年5月26日
地点:
办公室
主持人:孟秋香
内容:
孟老师:新课标要求数学的教学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做到人人学有所获。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新课改以来,我们也在尝试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来做到因材施教,但离我们的期望值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可以首先考虑通过优化作业来帮助我们做好课改,不同层次的作业训练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升自我.我们可以尝试深入探究分层作业的设计、应用和评价,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并进行分类评价,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马老师:我个人也支持数学作业的分层布置,因为数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必有有一定量的作业和练习,学生认为数学难学,作业难做,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传统的作业习题形式单调,仅仅关心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另一方面是,教师在作业要求方面往往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培养和巩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朱老师:学生受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影响,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若我们的作业设置能够把握梯度、提高趣味性和灵活性,针对不同层次特点设置不同的作业,肯定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所进步的。
郝老师:设置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我认为课内作业应该重基础,但课后作业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各层学生能够够得到的内容和要求。
白老师:确实如此,对于后进学生,要降低难度,主要根据教材内容,将例题进行简单的变式,或将难度较大的习题分解成小题来让其完成;针对中等生,要巩固练习,加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参考书本上的课后习题;而对学习领先的学生则要设计一些拔高发展类题目,在重视知识落实的基础上,加强难度较大以及综合类题目的训练。
赵老师:其实我想我们之前的学案设计已经体现出这一思想,例如,在《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的作业设计中,我们就设计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作业:
(A层)设计算法,设计算法,求
的解,并画出流程图.
(B层)设计算法,设计算法,求
的解,并画出流程图.
(C层)设计算法,设计算法,求
的解,并画出流程图.
要求后进生熟练掌握A类题目,中等生至少熟练掌握B类题目,优秀生要求做完全部题目。
刘老师:我在这补充一点,对学生的分层我们老师要心中有数,但是切不可明确要求某一部分同学完成这个作业,另一部分完成另外的作业,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的建议是将作业设置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这样既可以保证所有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兴趣、信心和动力去完成好提高性和发展性的作业。
郭老师:我的意见是,要实施分层作业,需深挖教材、精编精选习题,为学生设计有坡度、有梯度的练习,帮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方面的发展。同时要对低层次的学生多加鼓励和赞扬,并根据学生的阶段表现,动态分层。争取最后扩大领先层,压缩后进层,壮大发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