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标签:
纯洁生命爱情造物轮回 |
分类: 情感 |
第三句,“我若是将诺言刻在那江畔上,”问题是,你干嘛要将诺言刻在了江畔上?因为两个人一直都没见面,想说什么也彼此不知道呀。所以刻在江畔上,只要你来到这里,就可以看到了。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就是三生石典故。传说中的三生石是在忘川河畔,而现实中也有一个三生石,就在杭州灵隐寺外,是杭州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而苏东坡描述隔世友情的《僧圆泽传》,就题刻在三生石上。说的是两个僧人转世相见的故事。刀郎在这里是在暗示,歌中的女主人公,还在期盼在来世与心中的郎君相会。
“一江水冷月光满城的汪洋。”这是第四句。江水,杭州只有钱塘江。冷月光,有的版本说的是白月光。如果原词中用的是冷月光,那么,散人感觉,应该就是情感的一种表达。但是如果是白月光,则又有了一层含义。
那么满城的汪洋呢?泪水化成了滔滔江水,把杭州城给淹了。谁的泪水?看到诺言的人们的泪水。这是现在多数解读这首歌曲的人的说法。
“我在时间的树下等了你很久。”在第一段提纲挈领地交代了故事的大致后,词作者继续将听众留在虚拟的蒙太奇中。时间树,百度词条中有关的内容还真是不多。但是散人对豆瓣中一个叫“寻找真相的人”的留言还是产生了兴趣。他说,主杆是不断往前推移的时间所组成的时间柱,记录着从起始到结束的所有时间点。枝丫就是我们所改变的时空,同样记录在案,但有个问题,假如我们没有过去改变时空的时间点的记忆,那么它对于我们而言其实并不存在。如果有,我们又想去改变,并且拥有时光机,那么我们就能去那个时间点,按照记忆去改变。这样一来,整个时空就能重新变成我们记忆中的时空了。可以这么说——时空分叉了。我们多次尝试不同时间点改变,那么就会分叉出多个不同时空,但同一时间我能只能进入一个。想要再次进入另一个,需要重新返回未改变的时间点并加以改变...。如果结合歌词后面的内容,将时间树不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简单的比喻,应该更符合逻辑一些,同时隐含着女主人公以后的多次寻找。
第二段的第二句是,“尘凡儿缠我谤我笑我白了头。”这是描述女主人公在尘世中寻找男主人公的经历。年轻的时候,追逐者众多,有些人追不到,就开始造谣诽谤,到最后当花妖老了的时候,更是受到了无情的讥讽。尘凡儿,三个字,点出了凡间普通人对花妖忠贞爱情的不理解,同时也表达了花妖对爱情的忠贞和尘世讥讽的无视。
下一句是“你看那天边追逐落日的纸鸢,”风筝,在爱情传说中,是信任与关爱的意思。追逐落日,是将恋爱中的另一半,比喻成心中的落日,璀璨且又温柔。
“像一盏回首道别夤夜的风灯。”夤夜,凌晨三点到五点的时段。风灯,是古代人们对光明美好的希冀。结合上一句的纸鸢,表示女主人公从白天等到了黎明。
“若遇那秋夜雨倦鸟也淋淋,那却是花墙下弥留的枯黄。”这两句,却是整个歌词中, 最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地方。“倦鸟?”谁是倦鸟?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根据上面的歌词,男主人公回到人间以后,在世上跌沛流离,是倦鸟,是符合上下文意思的。但是女主人公呢?她从白天等到黑夜,从及笄等到白头,等了几辈子,说是倦鸟,岂不是更加地贴切?而下一句的开头的那个“那”字,歧义就更明显了。这个代词“那”指的是什么?倦鸟吗?但是歌词后面却是系动词“是”,枯黄。倦鸟是枯黄,毫无疑问是不符合逻辑的。有些歌迷将后面的句子说是指的是女主人公自己。这无疑地和对第一句的第二种解读相符合,却是使本段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思维逻辑产生了偏差。
百度百科中对褐色的解释是:褐色,是处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任何一种颜色。其特征含有适中的暗淡和适度的浅灰。褐色亦称赭色、咖啡色、茶色等,是由混合小量红色及绿色,橙色及蓝色,或黄色及紫色颜料构成的颜色。
于是乎,问题就来了。赭衣(褐色的衣服)是自秦以后,一直到明清,多少代封建王朝中的囚徒的专用衣服。这样,刀郎的歌词就引发了若干的问题:
1.
2.
因为南宋的时候,本来大局就是风雨飘摇,很多书生都弃文从武,保卫江山。进士陈文、宰相文天祥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所以不排除,女主人公的心上人弃文从武奔扑国难去了。如果他真的是名书生的话。这样铺展开来,岂不是又生出了无数的遐想?
寻差了罗盘经,错投到泉亭
泉亭,是王莽改制时期杭州的名称,就是说,女主人公追踪男主人公再次投胎的时候,把时间弄错了,投到汉朝去了,时间相差了一千多年。
他为什么会投胎去余杭?难道他知道女主人公去了泉亭?亦或是有什么人在指导他?刀郎没说。
歌词对故事的陈述到这里就结束了。歌曲回到了第一段、第二段...开始重复地吟唱。也正是有了第二次的吟唱,让听者明白了女主人公在歌曲开始时忧郁伤感的情绪的由来,也明白了如此绚丽缠绵的爱情故事中,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说男主人公是秋雨中的倦鸟,而自己是花墙下的枯黄。更明白了为什么女主人公愿意放弃妖、或者仙、或者人的身份,甘愿做旅途中车辙旁的流沙。
很明显,这首歌的词作者又一次用优美的语言,跳跃的思维,抽象的比喻和大跨度地逻辑跳跃,给读者编写了一个既优美又朦胧、既凄婉又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并且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思维延展空间,同时还留下了众多的疑点和未知。
《黄英》是聊斋中卷十一中的故事,说是顺天府的马子才最爱菊花,在南京结识了实为菊花仙的陶氏姐弟,陶三郎和姐姐陶黄英都是治菊高手,以卖菊为生,后来马妻病故,子才与黄英结合。结局却是聊斋中少有的人仙结合,却能白头偕老的好彩头。
《荷花三娘子》是在聊斋中的卷五中,讲述的是浙江湖州的宗湘若和荷花三娘子之间的故事。故事内容比较长,说是浙江湖州书生宗湘若,偶然撞见了狐妖,与之媾和后患病沉重,得一高僧指点,将狐妖捉住,正要按僧人之法将狐妖烧掉之时,忽然心动慈念,令人将狐妖放了。后此狐妖感念宗湘若之恩,介绍他认识了荷花三娘子。两人生下孩子后六七年的时候,荷花三娘子称已还了前世的因果,翩然离去。
《绛妃》是聊斋中第六卷第五篇的故事。在这片小说中,蒲松龄罕见地在故事中以第一人称出现。说是在康熙二十二年时,在某刺史家中任教,曾梦到一高贵的女子召唤,自称花神。请作者代拟一篇檄文,讨伐封(风)氏的欺凌。故事的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这篇檄文,并无情愫之事。
《香玉》是聊斋中卷十一中的故事。也是众多的笔友和网友认为最有可能的《花妖》原版。这则故事写的是,一黄姓书生在太清宫附近读书,白牡丹感其深情化作香玉与之成婚。后白牡丹被人偷掘,香玉亦失踪,书生终日恸哭,凭吊时又遇山茶花所化的红衣女绛雪,与之一同哭吊香玉,花神终于感怀动容,便使香玉复生。黄生死后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株赤芽,无意中被小道士砍斫而去。白牡丹和山茶花于是也相继死去。
注:所有图片均为散人原摄,谢绝未经许可的商业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