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2023-09-20 10:12:09)
标签:

纯洁

生命

爱情

造物

轮回

分类: 情感

                   《花妖》— 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刀郎的新专辑《山歌廖哉》发表以后,立刻在网上引起了轰动。专辑的第八首《罗刹海市》更是迅速风靡全球,点击量达到千亿之巨,成为当 今歌坛和文坛的盛事。满屏满网,到处都是刀郎的歌曲,尽管有几个不知所谓的人冲出来发出些连他们自己都不知所云的声音,广大的歌迷和普通 的百姓,仍然是弹冠相庆,乐此不疲。

        然而在《罗刹海市》甚嚣尘上的时候,专辑中的第二首歌《花妖》的点击量却是迅速地攀升,虽然还是不能和《罗刹海市》的点击量相比,但却是迅速地占领了关注度第二的位置。甚至不少人说,歌迷们都被刀郎骗了,真正的封神之作,应该是《花妖》。

         刀郎在《花妖》中采用了江南底层民众喜爱的时调作为基础,结合了现代音乐元素,旋律婉转优美,娓娓动听。加上他略带沙哑的嗓音、深情演唱,像极了一位中世纪的吟唱歌者,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凄美而又感人的爱情故事,传递着一种圣洁的情感和唯美的意境,让人们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美丽、妖娆、神秘、深情和纯粹。他通过描写花妖与人类的爱情故事,引导人们去思考那些平时似乎会遗忘了的问题:生命、爱情、价值和牺牲等等。

          所以在我们进一步地思考刀郎给我们提出的这些接近哲学的命题之前,他的这首《花妖》歌词,却是先给我们设下了若干个悬疑。

      

                                     我是那年轮上流浪的眼泪

                                     你仍然能闻到风中的胭脂味

                                     我若是将诺言刻在那江畔上

                                      一江水冷月光满城的汪洋

 

                                     我在时间的树下等了你很久

                                     尘凡儿缠我谤我笑我白了头

                                     你看那天边追逐落日的纸鸢

                                      像一盏回首道别夤夜的风灯

 

                                     我的心似流沙放逐在车辙旁

                                     他日你若再返必颠沛在世上

                                       若遇那秋夜雨倦鸟也淋淋

                                       那却是花墙下弥留的枯黄

 

                                              君住在钱塘东

                                              妾在临安北

                                              君去时褐衣红

                                              小奴家腰上黄


                                               寻差了罗盘经

                                                  错投在泉亭

                                               奴辗转到杭城

                                                 君又生余杭

 

                                     我在时间的树下等了你很久

                                     尘凡儿缠我谤我笑我白了头

                                     你看那天边追逐落日的纸鸢

                                     像一盏回首道别夤夜的风灯

 

                                               君住在钱塘东

                                                 妾在临安北

                                               君去时褐衣红

                                               小奴家腰上黄


                                                寻差了罗盘经

                                                   错投在泉亭

                                                奴辗转到杭城

                                                  君又生余杭

 

         第一句,歌者首先将听众带进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她不是实体的人,也不是花,甚至连灵魂都不是,仅仅是由于伤心和失望,化成的泪水。在年轮上流浪?年轮,通常是指树的年轮,但是歌者在这里将其抽象化,仿佛是时空中的一个巨大的彩色年轮,在溟濛中缓缓旋转,而歌者化成的泪滴,就在这个年轮上跌跌撞撞地游走。它既暗示了时间的漫长,又提示了整个故事的悲剧情节。

       第二句,“你仍然能闻到风中的胭脂味”。这里的你,是指谁?可以是听众,也可以是花妖日夜思念的郎君。笔者更倾向于后者。胭脂味,道出了花妖的性别。而仍然二字,则是说虽然时间久远,但是你还是能闻到我的胭脂味道。理由呢?因为我每天都在等你,而等你,是不能蓬头垢面的,所以我每天都会梳妆打扮,都会涂抹胭脂。

第三句,“我若是将诺言刻在那江畔上,”问题是,你干嘛要将诺言刻在了江畔上?因为两个人一直都没见面,想说什么也彼此不知道呀。所以刻在江畔上,只要你来到这里,就可以看到了。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就是三生石典故。传说中的三生石是在忘川河畔,而现实中也有一个三生石,就在杭州灵隐寺外,是杭州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而苏东坡描述隔世友情的《僧圆泽传》,就题刻在三生石上。说的是两个僧人转世相见的故事。刀郎在这里是在暗示,歌中的女主人公,还在期盼在来世与心中的郎君相会。

“一江水冷月光满城的汪洋。”这是第四句。江水,杭州只有钱塘江。冷月光,有的版本说的是白月光。如果原词中用的是冷月光,那么,散人感觉,应该就是情感的一种表达。但是如果是白月光,则又有了一层含义。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所以如果刀郎在原词中用的是白月光,那就在暗示,这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愿景。

那么满城的汪洋呢?泪水化成了滔滔江水,把杭州城给淹了。谁的泪水?看到诺言的人们的泪水。这是现在多数解读这首歌曲的人的说法。

“我在时间的树下等了你很久。”在第一段提纲挈领地交代了故事的大致后,词作者继续将听众留在虚拟的蒙太奇中。时间树,百度词条中有关的内容还真是不多。但是散人对豆瓣中一个叫“寻找真相的人”的留言还是产生了兴趣。他说,主杆是不断往前推移的时间所组成的时间柱,记录着从起始到结束的所有时间点。枝丫就是我们所改变的时空,同样记录在案,但有个问题,假如我们没有过去改变时空的时间点的记忆,那么它对于我们而言其实并不存在。如果有,我们又想去改变,并且拥有时光机,那么我们就能去那个时间点,按照记忆去改变。这样一来,整个时空就能重新变成我们记忆中的时空了。可以这么说——时空分叉了。我们多次尝试不同时间点改变,那么就会分叉出多个不同时空,但同一时间我能只能进入一个。想要再次进入另一个,需要重新返回未改变的时间点并加以改变...。如果结合歌词后面的内容,将时间树不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简单的比喻,应该更符合逻辑一些,同时隐含着女主人公以后的多次寻找。

第二段的第二句是,“尘凡儿缠我谤我笑我白了头。”这是描述女主人公在尘世中寻找男主人公的经历。年轻的时候,追逐者众多,有些人追不到,就开始造谣诽谤,到最后当花妖老了的时候,更是受到了无情的讥讽。尘凡儿,三个字,点出了凡间普通人对花妖忠贞爱情的不理解,同时也表达了花妖对爱情的忠贞和尘世讥讽的无视。

下一句是“你看那天边追逐落日的纸鸢,”风筝,在爱情传说中,是信任与关爱的意思。追逐落日,是将恋爱中的另一半,比喻成心中的落日,璀璨且又温柔。

“像一盏回首道别夤夜的风灯。”夤夜,凌晨三点到五点的时段。风灯,是古代人们对光明美好的希冀。结合上一句的纸鸢,表示女主人公从白天等到了黎明。

  如果说歌词的第一段,讲的是整个故事的梗概,那么第二段就是在描写花妖在尘世等待情人情形和辛苦。

  “我的心似流沙放逐在车辙旁,”身心疲惫的女主人公在追寻心上人几世之后,似乎对这场遥不可及的姻缘也产生了动摇,产生了化作流沙的想法。为什么是流沙呢?后面的一句歌词解释了这种想法的动因。

  “他日你若再返必颠沛在世上。”没有我的日子,你即使是重回世间,也必然是颠沛流离。那么,在你奔波于尘寰的路途上,车辙旁的流沙,就是我对你长久的陪伴。毫无疑问,歌词的第三段,是在描述女主人公的心态。

“若遇那秋夜雨倦鸟也淋淋,那却是花墙下弥留的枯黄。”这两句,却是整个歌词中, 最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地方。“倦鸟?”谁是倦鸟?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根据上面的歌词,男主人公回到人间以后,在世上跌沛流离,是倦鸟,是符合上下文意思的。但是女主人公呢?她从白天等到黑夜,从及笄等到白头,等了几辈子,说是倦鸟,岂不是更加地贴切?而下一句的开头的那个“那”字,歧义就更明显了。这个代词“那”指的是什么?倦鸟吗?但是歌词后面却是系动词“是”,枯黄。倦鸟是枯黄,毫无疑问是不符合逻辑的。有些歌迷将后面的句子说是指的是女主人公自己。这无疑地和对第一句的第二种解读相符合,却是使本段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思维逻辑产生了偏差。

 “君住在钱塘东,妾在临安北。”在经过了整整三段歌词的感叹抒怀之后,词作者开始了交代故事的原委。

  钱塘,杭州的故称,最早见于秦代。但是那时的塘没有左边的土字旁,就是唐朝的唐,也正因为如此,到了唐朝时,为了与国号避嫌,才在唐字左边加了个提土旁,变成了现在钱塘江的塘字。而女主人公的住处,却是直接点明了两人所处的时代——南宋。因为别的时候,杭州没有叫过临安。只是在靖康之役后,北宋灭亡,小皇帝逃到杭州建都。临安,一个临时的安置地,南宋朝廷还是有人想要恢复大宋江山的。

 随后的两句,却是引起争论和遐想最多的歌词:

 “君去时褐衣红,小奴家腰上黄。”

  褐衣,古代贫苦人家所穿的衣服,网友们已经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予以证明。但是褐衣与囚服在古代也是相通得。《汉书》:“赭衣(秦时罪犯皆穿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固成市(监狱象市场一样拥挤),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百度百科中对褐色的解释是:褐色,是处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任何一种颜色。其特征含有适中的暗淡和适度的浅灰。褐色亦称赭色、咖啡色、茶色等,是由混合小量红色及绿色,橙色及蓝色,或黄色及紫色颜料构成的颜色。

于是乎,问题就来了。赭衣(褐色的衣服)是自秦以后,一直到明清,多少代封建王朝中的囚徒的专用衣服。这样,刀郎的歌词就引发了若干的问题:

1. 褐衣,有可能是贫民,也有可能是囚徒的衣服。至于歌词中的君,是不是书生,刀郎没有交代。红,有可能是指衣服的颜色,也可能是由鲜血染的,歌词中也没有说明是那种原因。

2. 小奴家是女主人公的谦称,而腰上黄,是指宋代女士的腰间丝带,且是上等人特征,这是多数人的看法。

     至于两个人是如何相遇、为何男方会“走”,怎么走的,都留给读者自己去揣摩了。由于后面就开始写轮回了。所以多数人认为,这个“走”字,就是死亡的意思,就如同我们现在,有些时候避讳这个死字说某某走了一样。然而这毕竟是读者的有一种猜测。

因为南宋的时候,本来大局就是风雨飘摇,很多书生都弃文从武,保卫江山。进士陈文、宰相文天祥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所以不排除,女主人公的心上人弃文从武奔扑国难去了。如果他真的是名书生的话。这样铺展开来,岂不是又生出了无数的遐想?

寻差了罗盘经,错投到泉亭

泉亭,是王莽改制时期杭州的名称,就是说,女主人公追踪男主人公再次投胎的时候,把时间弄错了,投到汉朝去了,时间相差了一千多年。

 奴辗转到杭城,君又生余杭

 奴是古代女子的谦称,而杭城就是杭州的别称。什么时候去的,怎么去的,歌词中也没有点明,就是说女子费尽千辛万苦,回到杭州后,发现男主人公又投胎了,而且投得更远,去了秦朝(百度知道:余杭县始建于秦朝。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余杭、钱唐两县设置,)。

他为什么会投胎去余杭?难道他知道女主人公去了泉亭?亦或是有什么人在指导他?刀郎没说。

歌词对故事的陈述到这里就结束了。歌曲回到了第一段、第二段...开始重复地吟唱。也正是有了第二次的吟唱,让听者明白了女主人公在歌曲开始时忧郁伤感的情绪的由来,也明白了如此绚丽缠绵的爱情故事中,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说男主人公是秋雨中的倦鸟,而自己是花墙下的枯黄。更明白了为什么女主人公愿意放弃妖、或者仙、或者人的身份,甘愿做旅途中车辙旁的流沙。

很明显,这首歌的词作者又一次用优美的语言,跳跃的思维,抽象的比喻和大跨度地逻辑跳跃,给读者编写了一个既优美又朦胧、既凄婉又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并且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思维延展空间,同时还留下了众多的疑点和未知。

     首先,刀郎曾经明确表示,《山歌寥哉》专辑是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基础创作的。那么,这首《花妖》是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那篇小说为基础创作的?

            散人和不少的歌迷遍查了《聊斋志异》的二十四卷,连补遗都查了,就是没见到《花妖》的名字。而和花妖有关的故事,主要有五个:《葛巾》、《黄英》、《荷花三娘子》、《绛妃》和《香玉》。要弄清楚刀郎以那个故事为背景创作的这首歌曲,在弄清楚了这五个故事的梗概后,再与歌曲《花妖》的内容进行对比即可。

      《葛巾》是聊斋志异(以后笔者简称聊斋)第十卷中的故事,描述了洛阳书生常大用到山东曹州寻访名贵牡丹,与牡丹仙子葛巾结下姻缘,并促成了其弟常大器与葛巾堂妹玉版的婚事。后常大用因以异类见疑,两仙子弃子决然而去。

《黄英》是聊斋中卷十一中的故事,说是顺天府的马子才最爱菊花,在南京结识了实为菊花仙的陶氏姐弟,陶三郎和姐姐陶黄英都是治菊高手,以卖菊为生,后来马妻病故,子才与黄英结合。结局却是聊斋中少有的人仙结合,却能白头偕老的好彩头。

《荷花三娘子》是在聊斋中的卷五中,讲述的是浙江湖州的宗湘若和荷花三娘子之间的故事。故事内容比较长,说是浙江湖州书生宗湘若,偶然撞见了狐妖,与之媾和后患病沉重,得一高僧指点,将狐妖捉住,正要按僧人之法将狐妖烧掉之时,忽然心动慈念,令人将狐妖放了。后此狐妖感念宗湘若之恩,介绍他认识了荷花三娘子。两人生下孩子后六七年的时候,荷花三娘子称已还了前世的因果,翩然离去。

《绛妃》是聊斋中第六卷第五篇的故事。在这片小说中,蒲松龄罕见地在故事中以第一人称出现。说是在康熙二十二年时,在某刺史家中任教,曾梦到一高贵的女子召唤,自称花神。请作者代拟一篇檄文,讨伐封(风)氏的欺凌。故事的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这篇檄文,并无情愫之事。

《香玉》是聊斋中卷十一中的故事。也是众多的笔友和网友认为最有可能的《花妖》原版。这则故事写的是,一黄姓书生在太清宫附近读书,白牡丹感其深情化作香玉与之成婚。后白牡丹被人偷掘,香玉亦失踪,书生终日恸哭,凭吊时又遇山茶花所化的红衣女绛雪,与之一同哭吊香玉,花神终于感怀动容,便使香玉复生。黄生死后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株赤芽,无意中被小道士砍斫而去。白牡丹和山茶花于是也相继死去。

 了解了聊斋中的这五篇与花神(妖)有关的小说后,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可以从中看到《花妖》的影子,却是没有一篇可以说是《花妖》的原型的,哪怕是被认可度最高的《香玉》。因为《花妖》的核心是求而不得,有情无份。而我们在这五篇小说中,却是没有找到这样的故事情节,虽然多数的结局并不圆满。

 故而在研读了众多相关资料后,我们似乎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花妖》与《画皮》、《翩翩》和《画壁》不同,它不是以《聊斋志异》中某个单独的故事为基础描写的歌曲,而是刀郎根据聊斋志异中相关的内容,创造出的全新爱情故事。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其视为古代志怪文学的一种现代发展,无疑地会失之偏颇。因为仅仅从广大人民群众对它的喜爱就能看出,它不仅仅是刀郎在我们璀璨的古代文学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音乐作品,而且,还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故而它既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和冥想,又是对生命的膜拜和礼赞,同时还是对爱情的追逐与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花妖》-生命的礼赞、爱情的讴歌

注:所有图片均为散人原摄,谢绝未经许可的商业性使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翩翩
后一篇:诗歌游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