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I卷试题特点分析

标签:
教育英语高考 |
分类: 教学论坛 |
2020全国I卷试题特点分析
1. 总体稳定有所突破。总体上全国I卷保持了近年来的稳定和高质量,在试卷结构、题型、题量方面没有变化,全卷语篇控制在了与2019年高度一致的阅读量篇幅,2020年全国I卷语篇总阅读量为1954词(2019年为1960词)。试卷在内容导向、主题取舍,难易梯度的把握,关键能力的考核等各方面都非常严谨周全,同时个别题型一定程度上有突破固化模式,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了为国家选拔人才,引导教学方向的功能。
2. 主题语境覆盖面广。全卷语篇选材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涉及社会服务、生活与学习、体育活动、人与植物、认识自我与积极的生活态度、家庭教育、地球与宇宙奥秘探索,以及劳动做事等丰富内容;包括应用文、说明文、记叙文常见语篇类型。
3. 话题内容导向性强。从话题选择来看,对重读书籍阅读方式的思考和感悟(阅读B篇),如何接纳自我(阅读7选5)、由父母对小孩撒谎引起的深度思考(完形填空)还有第一次做西红柿炒鸡蛋的经历(短文改错)体现了学习思考、阳光自信、积极生活和劳动实践等立德树人要求,有关竞走与跑步两项运动的优缺点对比(阅读C篇)话题关注体育运动、倡导健康运动理念,而一项使植物发光的技术研究(阅读D篇)以及中国嫦娥四号探月器月球背面着陆(语法填空)的有关研究自然、探索宇宙,为人类造福的科技前沿报道,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成就,同时也是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示范。
4. 平稳过渡意图明显。
对于广东等很多省份来说,今年是向新高考过渡的最后一年,今年试卷也蛮有这方面的意思。allowance这个词出现在了阅读B篇26题选择项C中,由此可以得出命题团队还没有参照2017版的新课程标准词汇表,手头用的应该是旧版课标词汇表,因为这个词在旧版中有,而新版中无。
但另一方面,书面表达试题一改从1995年以来固定不变的帮李华撰写书信或邮件的形式,新创了学生生活中都体验过的参赛英语命题作文,在非常真实的情境下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这应该是一种向新高考过渡的思路。关于写作,我们已经不能按照固定套路来备考了,需要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的书面表达,完成具体的交际任务,真正具备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樱花摇雪(美玲):
3. 话题内容导向性强。从话题选择来看,对重读书籍阅读方式的思考和感悟(阅读B篇),如何接纳自我(阅读7选5)、由父母对小孩撒谎引起的深度思考(完形填空)还有第一次做西红柿炒鸡蛋的经历(短文改错)体现了学习思考、阳光自信、积极生活和劳动实践等立德树人要求,有关竞走与跑步两项运动的优缺点对比(阅读C篇)话题关注体育运动、倡导健康运动理念,而一项使植物发光的技术研究(阅读D篇)以及中国嫦娥四号探月器月球背面着陆(语法填空)的有关研究自然、探索宇宙,为人类造福的科技前沿报道,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成就,同时也是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示范。
4. 平稳过渡意图明显。
对于广东等很多省份来说,今年是向新高考过渡的最后一年,今年试卷也蛮有这方面的意思。allowance这个词出现在了阅读B篇26题选择项C中,由此可以得出命题团队还没有参照2017版的新课程标准词汇表,手头用的应该是旧版课标词汇表,因为这个词在旧版中有,而新版中无。
但另一方面,书面表达试题一改从1995年以来固定不变的帮李华撰写书信或邮件的形式,新创了学生生活中都体验过的参赛英语命题作文,在非常真实的情境下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这应该是一种向新高考过渡的思路。关于写作,我们已经不能按照固定套路来备考了,需要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的书面表达,完成具体的交际任务,真正具备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接下来我选取2020全国I卷几个典型题例谈谈
阅读理解A篇。历年的A篇一般属于信息查询类应用文语篇,考察的是同学们的信息快速定位提取能力,难度一般都较低。但是既要快速作答又保证全对不丢分,也是要有策略的。近年来在这个题出状况是大有人在的。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做题要领和流程。今年的A篇话题是列车服务信息,信息按功能分类呈现。21-23题无难度。
近几年全国I卷A篇的信息结构都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结构模式:无标题,两段式;有标题,两段式;有标题,列表式;有标题,分项式。今年就属于最后一类。学生如果重视了从整体入手,速读大小标题,快速识别结构模式,理解信息分布规律,就能在很短时间里精准定位信息,而不必要逐字逐段阅读。
阅读B篇。这篇文章话题是在人生不同时段多次重读喜爱的书籍的思考和感悟,呈现出“观点-解释-例证-结论”架构。本篇4各题中,25-26基于段内信息即可作答,而24题则有可能让一大波同学无从判断。这题需要综合整个语篇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在宏观语篇语境下,联系句际叙述逻辑进行解读才能理解判断。
如But books don't change, people do. The beauty of rereading lies in the idea that our bond with the book is based on our present mental register. 如果不着眼于篇章,只专注碎片信息而割断了意义流,没有注意到作者收尾的照应,文章的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中 “…read and reread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your friends.” 中的friends就很可能被许多同学误读(friends指books,联系第一段第一句 Returning to a book you've read many times can feel like drinks with an old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