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加索三国行格鲁吉亚姆茨赫塔季瓦里修道院生命之柱大教堂 |
分类: 异国风情 |
今天要去姆茨赫塔,早晨出酒店不远就看到一个很大的湖,这是第比利斯海。

第比利斯海在第比利斯城区的东部,大约5公里处,湖的面积不小,是一个人工开凿的湖,当地人称为“海”。



远处看到小山上的大石头就是格鲁吉亚编年史纪念碑,也叫“格鲁吉亚巨石阵”,“苏维埃巨石阵”。我们的行程不包含这里,之前向领队建议,最好去看一下,可是我们的行程太紧了,只能在山下路过,远观一下。



纪念碑由格鲁吉亚艺术家朱拉布•切尔塔瓦于1981年设计,1985年开工建造,至2009年基本竣工,可至今仍处于“接近完工”状态,据说是因为前苏联解体,资金链断裂等因素。朱拉布•切尔塔瓦是一位非常著名的雕塑家和建筑师,其作品分布在世界各地,曾担任俄罗斯艺术学院的主席。

格鲁吉亚编年史纪念碑位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西北郊,为纪念该国建国3000周年和基督教传播2000周年而建,以青铜巨柱上镌刻浮雕的方式记录着格鲁吉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等。格鲁吉亚编年史纪念碑(Chronicle of Georgia)也称“苏维埃巨石阵”,由16根高35米的青铜柱子组成。每根青铜柱上所记载的内容分为三层,每层描述一个不同的故事,最底层的浮雕表现的是圣经中家喻户晓的故事,如诺亚方舟,最后的晚餐等;中间一层具有装饰性,描述格鲁吉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包括圣人、国王、教士、外交家、诗人、作家和军人等;最上层则展现格鲁吉亚的传统节庆,如丰收日、葡萄酒节等。






第比利斯以北约24公里处的季瓦里修道院(Jvari Monastery)。由于Jvari的原意就是“十字,十字架”,该修道院因此也叫“十字修道院”。季瓦里修道院被认为是整个高加索地区最神圣的地方之一,也是格鲁吉亚最重要的中世纪早期宗教遗产、建筑瑰宝。其“四龛四顶”的建筑风格,影响了高加索地区后来的众多教堂。1994年,Jvari与姆茨赫塔的其他古迹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299年,罗马人与新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签订尼西比斯和约后,格鲁吉亚不得不面临一个重大的选择:是与萨珊王朝结盟,以琐罗亚斯德教作为国教,还是选择西方文明,信奉基督教。据当地历史记载,4世纪初,来自耶路撒冷的修女圣尼诺(St.Nino)成功让当时的国王米利安(St. King Mirian)皈依,后者于公元337年宣布基督教为官方宗教。成为自亚美尼亚之后第二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

当时的伊比利亚国王米里安三世与他的国家还是信奉原始宗教,尼诺到达的时,恰逢王后娜娜重病,群医束手无策,尼诺自荐能医治王后的病。王后经过尼诺医治果真痊愈,王后身边的牧师和待女纷纷皈依,王后原本对基督教就有些了解,紧接着也接受了尼诺洗礼。国王米里安三世见妻子皈依了基督教非常恼火,威胁要跟王后离婚,并采取手段把尼诺与基督团体隔离。可有一天,他到森林打猎时,眼睛突然什么也看不见,他突然瞎了,他又惊又怕,绝望时向圣尼诺祈祷,如果她真的基督上帝派来的,能保佑他马上重见光明,他愿意放弃信仰原始宗教,改投基督门下。祈祷刚毕,眼前一亮,他眼睛就好了,国王米里安三世回到首都姆茨赫塔后马上在圣尼诺的引领下受洗,成为了伊比利亚第一位基督教国王。

姆茨赫塔的多间修道院的故事几乎都与圣尼诺相关,其中,在库拉河与阿拉格维河(Mtkvari和Aragvi)交汇处这座小山的垂直悬崖绝壁上,圣尼诺竖起了一个木制十字架。在这里圣尼诺把十字架竖立在异教神庙遗址上,十字架经常显现神迹,致使整个高加索的信徒都前来朝拜。

公元545年,瓜拉姆一世(Guaram I)在此修建了季瓦里小教堂。公元586-605年,瓜拉姆一世的儿子斯捷潘诺兹一世(Stepanoz I)在此修建了季瓦里大教堂。
穿过残存城墙,姆茨赫塔古城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只见青翠河谷遍布红色屋顶,库拉河与阿拉格维河在此交汇。坐落在山顶的修道院与姆兹赫塔的生命之柱教堂遥相呼应,同样在姆茨赫塔市内任何地方都能抬头望见季瓦里修道院。姆茨赫塔(Mtskehta)是外高加索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公元2至5世纪时曾是格鲁吉亚的首都。

导游在讲解生命之柱的故事。

季瓦里教堂因为它是修女圣妮诺在格鲁吉亚第一次竖立十字架的地方,所以也被称为圣十字教堂。起初季瓦里教堂竖立的是一座木制十字架,随着名气渐涨,整个高加索地区的信徒都来此争相朝拜,其后在木十字架的遗址上又修建了现在的建筑,但依然沿袭了它建立之初的淳朴气息。

与众多恢弘华丽的教堂相比,季瓦里教堂实在是一股独特清流,教堂围墙历经沧桑,只剩残垣断壁,走进去更是简单,进去就是一座圆形的祭坛,供奉着大十字架,整个面积不大也不高,完全看不到那种繁复的雕刻,墙面斑驳,挂着大幅圣人的图片,非常古朴。



教堂内部昏暗、朴素,穹顶天光正好照亮中央八角形石头基座上的十字架。4世纪叶,由圣尼诺和米里安矗立的十字架曾长期在此,今天的十字架,是1995年新制作的,其上描绘着《新约圣经》中的 13 个场景。

战乱时期,这个十字架曾被移到卡兹别克的圣三一教堂收藏,后再转送回来。




教堂由方型绿色砂岩砌成,东侧外墙上的三幅浮雕结构,让人联想到三联画。内容是关于六世纪时教堂修建的故事,还刻有格鲁吉亚最古老的文字。

当时,格鲁吉亚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波斯人的控制下,瓜拉姆一世试图重新控制自己的领土,他与拜占庭帝国结盟,成为格鲁吉亚第一位获得东罗马帝国封号的统治者。他铸造钱币,推行多项改革,同时努力复兴基督教信仰,包括修建季瓦里小教堂。

他的儿子斯捷潘诺兹一世为了获得更多的政治自由和对格鲁吉亚东部更大的控制权,选择了与萨珊王朝结盟。但他清楚这意味着琐罗亚斯德教的势力将得到扩大,为表明宗教立场,他铸造了正面印有火神庙、庙宇上方印有十字架的钱币(现藏德国柏林艺术博物馆),又和两位兄弟在此建造了规模更大的季瓦里大教堂。


放眼望去,远山逶迤,风景秀美,错落有致的红色屋顶高高低低,连绵不绝,簇拥着当中的生命之柱大教堂,水色不同的库拉河和阿拉格维河呈人字形在此交汇,山上的季瓦里教堂和山下的生命之柱大教堂遥相辉映,像是两个永恒的卫士,一起守护着姆茨赫塔这座千年古城。

俯瞰姆茨赫塔古城和生命之柱大教堂。

姆茨赫塔是格鲁吉亚的古城,也是姆季阿涅季州的首府,位于该国东部,距离首都第比利斯20公里。它建立于格鲁吉亚王朝铜器时代,处于古代贸易之路的交叉口,并在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从公元4世纪到5世纪,它曾是格鲁吉亚东部伊比利亚王国的首都,一直到中世纪晚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经济优势。古城在历史上是基督教会所在地,是格鲁吉亚都城的雏形,它为这个古老王国所达到的文化艺术水平提供了有力的见证。

这里有三个非常著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季瓦里修道院(十字修道院Mtskhetis
Jvari)、斯维特·特斯克维里教堂(生命之柱大教堂Sveti Tskhoveli
Church)、萨姆塔夫诺教堂和修道院(圣妮诺女修道院Samtavro Church and
Monastery)(我们的行程不含),主要散落在姆茨赫塔古城范围内和市郊。

除了教堂,修道院三面都有防御墙(现仅存一小部分);东北面还有一座建于16-17世纪波斯和奥斯曼帝国入侵时期的防御塔。





教堂南面入口处楣板上方,有一个由两个天使抬着十字架的徽章,徽章上有棕榈叶。这个场景代表着十字架被抬起,象征着耶稣的复活。


不久,很多团队陆续来到这里,小小的修道院显得很拥挤。





第二站生命之柱大教堂。



穿过姆茨赫塔古城的小巷,前往生命之柱大教堂,两边的摊贩琳琅满目。



生命之柱大教堂初建于4世纪,经历两度被毁与重建,如今眼前宏伟的石头建筑是11世纪初修建的。

教堂有四周的古老外高墙。18世纪,国王埃雷克勒二世统治时期,为保卫教堂,修起了一圈防御墙,形成121 米长、110 米宽的教堂庭院。城墙上有八座军事用途明显的大小不一的塔楼,现在用作修道士们的生活区。据考古发现,早在 11 世纪就已经有了防御墙。

公元330年前后,基督教传教士圣妮诺到此传教,选择耶稣罹难的披风血衣及西多尼亚墓穴所在地建造教堂。国王邀请了高加索地区有名的设计师来设计教堂,因为耶稣披风的关系,生命之柱教堂是仅次于耶路撒冷教堂的第二圣地。

教堂两度被毁两度重建,现在这座建于1010-1029年,已经是同址上的第三次重建了,由中世纪的格鲁吉亚建筑师阿苏基茨完成。生命之柱大教堂如此辉煌,受人敬仰,无可替代的原因只有一个:“耶稣的长袍埋葬于此”。这里是格鲁吉亚仅次于第比利斯圣三一大教堂的第二大教堂,可以说是唯一媲美第比利斯圣三一大教堂的建筑,也是格鲁吉亚东正教教会的母堂,历代格鲁吉亚国王的加冕和安葬大多在此进行。

教堂的北立面。

教堂北立面中间拱门的顶部,雕刻着一只拿着锤子(角规)的右手,这是阿苏基茨因过于出色的作品而献祭的右手。据传,当时的国王为了让生命之柱成为绝版而下令斩掉了建筑师的右手,何其惨烈。可见每一个伟大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血泪史啊!

还有一种传说,11世纪下令修建这座教堂的国王和他请来的建筑师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姑娘选择的是建筑师,国王愤怒之下砍下了建筑师的一只胳膊,所以教堂一侧外墙窗楣的穹弧下刻着一只拿着锤子(角规)的胳膊的浮雕。

圣尼诺的葡萄藤十字架雕塑。

北立面。



走进生命之柱大教堂。

生命之柱大教堂,也被称为斯维特特斯克维里教堂,教堂的室内装饰华丽而精细,布满了精美的壁画和贴图。这座教堂的建筑风格独特,拥有圆屋顶和十字形平面,既体现了格鲁吉亚宗教建筑的特色,又展现了欧洲古典建筑的风格。

但在格鲁吉亚传说中,两名来自格鲁吉亚的犹太人——姆茨赫塔的埃利奥斯和卡斯纳的隆吉诺斯——被派去参加耶稣的审判,投票支持耶稣无罪释放。可是,他们到达耶路撒冷时,耶稣已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们设法从罗马士兵手中买下了耶稣的长袍,并将其带回格鲁吉亚。回到姆茨赫塔后,埃利奥斯的妹妹西多尼亚紧紧抓住耶稣的长袍,在充满神圣感的情绪冲击中死去,死的时候抓得太紧放不开,以至于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从她手中取出袍子,埃利亚斯只好把妹妹的遗体连同耶稣的长袍一起埋葬,不久后,坟墓上长出了巨大的雪松。
在330年,主动肩负起福音传教使命的圣尼诺一路北上,直到姆茨赫塔的城郊定居了下来。圣尼诺找到西朵尼亚的墓地,将此地选为格鲁吉亚第一座教堂所在地,下令砍伐那棵雪松,并用它做成七根柱子,用来支撑教堂。传说第七根柱子具有神奇的魔力,神奇地悬浮在了空中,圣尼诺的彻夜祈祷,它才回到地面。后来,木柱中渗出一种树脂状液体,能医治各种疾病。人们就称这座教堂为生命之柱教堂。这座教堂因此得名Sveti-tskhoveli,意为“赐予生命的柱子”。这座3米高1米宽的拱形石质建筑,就是埋藏耶稣的圣袍和西多尼亚的墓,第七根
“生命之柱 ”也曾矗立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