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云南行景德镇浮梁古县衙陶溪川 |
分类: 摄影采风 |
继续返程,今天到景德镇,路过庐山西海。

景德镇历史上一直隶属于浮梁县管辖,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充分体现了浮梁古城瓷茶文化源远流长。颜真卿、柳宗元、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佛印、范仲淹、杨万里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为浮梁的山水与文化而折腰。






浮梁红塔,原名“西塔”,俗称“红塔”,又称“大圣宝塔”,位于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旧城内西面的一个小土丘上,唐太和六年(832年),僧度创建浮梁红塔。1983年,南京工学院教授主持修复浮梁红塔。2019年10月7日,浮梁红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浮梁红塔,有“江西第一塔”之称,是一座融入了古塔特殊风格和江南建筑特色的红塔。红塔名称的由来还有个动人的传说,此塔本来全部用青砖砌成,过去没有水泥,用石灰、糯米和红泥混合作浆,年代一久,红泥被风吹雨淋分化流出,将青砖表面染成了红色成为“红塔”。改名红塔源自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失败后,逃至浮梁古城,躲进红塔后方逃过一劫。当上皇帝后,下诏拨银修复红塔,但因当时浮梁境内塔多,当时逃难紧急,没有问及塔名,好在当时其它塔外表均刷为白色,只有此塔外表为红色,朱元璋就对手下大臣说,红色的塔就是他的救命塔,从此,西塔更名为红塔。

浮梁红塔通高约50米左右,平面呈六角形,共七层,属于楼阁式砖塔。塔身各层都用青砖砌出塔檐与平座,外侧设护栏,塔身设计逐层向内收进,直至塔顶红塔采用的是穿壁绕座式的结构设计。 浮梁红塔是江西境内时代较早、体量较大、保存较好的古塔之一,被誉为“江西第一塔”;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誉,也是古老浮梁的象征、历史的见证;红塔反映了北宋初期佛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是座具有融合中国古塔特殊风格和江南建筑特色的佛塔,也是研究浮梁地方史和塔刹建筑史较珍贵的实物资料。


唐太和六年(832年),僧度创建浮梁红塔。宋建隆二年(961年),由浮梁县民黎文表倡导建造。宋康定元年(1040年),浮梁红塔建成。明万历十三年(1575年),浮梁红塔进行过一次重修。1983年,南京工学院教授主持修复浮梁红塔。


1959年被列为首批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塔前在唐代建有一座寺庙叫西塔寺,因此,根据先有寺庙后有塔可判断出此塔的目的是为传播佛教,即为一座佛塔,佛名为“大圣宝塔”,且它还已载入中国七十二座古塔史册。

传说浮梁的宋代高僧佛印和尚,曾多次来此讲经说法,泛舟昌江,与大文豪苏东坡、黄庭坚等人互唱机锋,留下了许多脍叙人口的美谈。

此塔修建耗时79年才竣工,为何会用这么长时间呢?是因为此塔完全是靠和尚化缘捐款修造,并且在古代没有工具,完全靠人力填土搭架子,一层层堆积泥土建成的。红塔登塔结构很特别,是穿壁绕座式。从门外面向里面上石阶梯,又从对面门出,并且绕外檐平座半圈,内外相结合,相穿而上才登到塔顶。塔底有地宫,埋藏了舍利子。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中国古塔》一书中称赞红塔“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为著名的瓷都。古浮梁的遗物唯此一高塔为志,至今可贵”。

浮梁县衙,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镇旧城村,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是中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也是全国仅存的四处古县衙之一,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衙”。1987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照壁是县衙大门的屏蔽物,长8米,高4米,它有两种功能一是挡住外人的视线、避免行人对衙门内一览无余,起着屏障作用;二是增加建筑群的气势。照壁南面绘有一幅倒蝙蝠、莲花、如意云纹图。倒蝙蝠的意思有两种含义—是县官自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二是百姓希望来个清官,能为老百姓造福。莲花的比喻洁身自好,出自周敦颐《爱莲说》中“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提示知县要清正廉洁,保持清官的美德和情操。

浮梁县衙被誉为“江南第一衙”,是因为浮梁的知县是官居五品,浮梁地处皖、浙、赣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贡赋多(是上缴税收多,尤其是茶叶税收,约占全国茶叶税的八分之三,有十五万余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当时浮梁县是“万国来求”的地方,且当时闻名于世的瓷都景德镇归其所辖,景德镇为皇宫烧御瓷,朝庭派三、四品的官员到景德镇监督烧瓷,如清代有名的督陶官唐英。如果县官级别低就没有资格会见督陶官。另外景德镇瓷业工人来自四方,经常闹纠纷,本县知县高于邻县两品,就容易协调处理纠纷。在大堂屋脊梁上写有“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权知浮梁县事张、毛公建”。其中“同知”官名就是五品,而且是皇帝加封的。张:是宣统元年的知县叫张承祖。“帝制早废,衙署犹存”。

2019年10月7日,浮梁县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玻璃罩内是古墙遗迹。

浮梁的历史可追索到东晋的新昌,公元742年(唐朝天宝元年),新昌改名为浮梁。公元816年(唐朝元和11年),因水灾,迁浮梁县城于今浮梁旧城处,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至民国四年,长达1100余年,县衙屡毁屡建。现存浮梁古县衙,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170年,占地64495平方米(相当于95亩),规模宏伟,完整地保留了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等县衙原有风貌。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错落有致,廊道相接,浑然一体,庄严和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生辉。衙署内陈列了古代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讯杖、官轿、夹棍。

浮梁县衙的建筑格局严格按照封建政权的规制设计和建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排列。现存有照壁、头门、仪门、大堂(也称亲民堂)、二堂(也称琴治堂)、三堂等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县衙的原有风貌。浮梁县衙不仅保持了衙门特有的威严气势,又不失江南庭院的素雅、秀丽之美,是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机构设置及功能划分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头门俗称八字衙门,即县衙大门,为三开两进,面阔13.1米、进深9.5米。照壁与头门间距17米。明间正中额枋上高悬“浮梁县署”匾,头门前地面为青石和卵石铺砌、卵石地面呈八字形,主体墙呈八字形,影壁也呈八字形,处处体现出官衙的气派。东梢置“喊冤鼓”,矮柱柱础换了一种带有雕刻的石头花纹的材质与穿插枋交接,由大门便可以感受到江南建筑的风格与特色。





仪门面阔14.4米,进深7.2米。明间正中枋上高悬“仪门”匾。这里是县令举行仪仗恭候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它有中门、东西边门三道门,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俗称“大开中门迎接”。东门称为“生门”“人门”,供一般人员通过。西门又称“死门”“鬼门”,是死囚出入的地方。

衙院内宽敞空旷,古木参天,中有40米长条古路面甬道,直通大堂。这条甬道略高出两边地面,穿过仪门踏上甬道,威严之感顿然而生,仿佛这条甬道专为你而铺的,夸张一点说,会有一种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感觉了,可见这给人一种视觉上、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古代人们就已很注意建筑给人的心理带来微妙的感觉。在这里可以领略古代衙府的风貌,了解封建社会衙门的历史、政治、文化知识。



大堂(亲民堂)大堂明间正中额枋上置匾书“亲民堂”。大堂面阔27.22米,进深15.3米五间五架九檀,为穿逗抬梁混合式结构,位于整个建筑群之中心,是县衙最主要的建筑高大、轩昂、庄重,尽显官衙的威严。中部以明、次三间为堂。堂中央置暖阁,设置知县公堂,上置“明镜高悬”匾额,下置“海水朝日图”,公案上放文房四宝及红、绿头签(即刑签、捕签)等审案所需之物。暖阁正面中门可供开启(供重大礼仪活动时官员穿堂而过之用)。阁前坪上有两块跪石,东为原告石,西为被告石,为诉讼双方过堂时所跪之处。


二堂(琴治堂)二堂面阔27.2米,进深8.5米,七间五架七檩,穿逗式,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也是知县预审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之所。东西各有厢房,为知县书房茶室。二堂取名为“琴治堂”,意喻知县一面弹琴.一面处理政务、也就是知县以仁政、劝说、教育的方式来统治人民,寓意以德治县。二堂及其厢房,形成外衙的第二进院落,也是知县行使权力的地方。

三堂面阔20米,进深10.5米、结构类同二堂。三堂是知县办公及居住的地方。东西各有两间厢房,东厢房是知县与夫人居住之所、西厢房是侍从起居室。办公是指看看文件之类,有些案件事涉机密、亦在三堂审理。

浮梁县衙是中国江南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衙”。又因浮梁县在古代下辖瓷都景德镇,出产瓷器与茶叶,贡赋多,属于上邑,知县官居五品,高于一般的七品县官,因而其县衙的建筑规制也较高,被誉为“中国第一县衙”。它不仅保持了衙门特有的威严气势,又不失江南庭院的素雅、秀丽之美,是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机构设置及功能划分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陶溪川是以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基础,融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为一体的商旅文项目,总体规划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园区已开放运营宇宙瓷厂、为民瓷厂、陶瓷机械厂等区域,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2.1万名艺术家、设计师和“景漂”创客,2022年接待游客390余万人次。陶溪川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全国非遗旅游街区。

陶溪川园区业态丰富,设有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陶溪川美术馆、邑空间双创平台、陶公塾教育研学基地、陶溪川艺术中心、国际工作室、玻璃工作室、木工坊、直播基地、中德工业4.0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大剧院、文创商店、餐饮酒店等业态,打造了一个国内外知名的、无边无墙的文化艺术街区。




景德镇历史上一直隶属于浮梁县管辖,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充分体现了浮梁古城瓷茶文化源远流长。颜真卿、柳宗元、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佛印、范仲淹、杨万里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为浮梁的山水与文化而折腰。






浮梁红塔,原名“西塔”,俗称“红塔”,又称“大圣宝塔”,位于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旧城内西面的一个小土丘上,唐太和六年(832年),僧度创建浮梁红塔。1983年,南京工学院教授主持修复浮梁红塔。2019年10月7日,浮梁红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浮梁红塔,有“江西第一塔”之称,是一座融入了古塔特殊风格和江南建筑特色的红塔。红塔名称的由来还有个动人的传说,此塔本来全部用青砖砌成,过去没有水泥,用石灰、糯米和红泥混合作浆,年代一久,红泥被风吹雨淋分化流出,将青砖表面染成了红色成为“红塔”。改名红塔源自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失败后,逃至浮梁古城,躲进红塔后方逃过一劫。当上皇帝后,下诏拨银修复红塔,但因当时浮梁境内塔多,当时逃难紧急,没有问及塔名,好在当时其它塔外表均刷为白色,只有此塔外表为红色,朱元璋就对手下大臣说,红色的塔就是他的救命塔,从此,西塔更名为红塔。

浮梁红塔通高约50米左右,平面呈六角形,共七层,属于楼阁式砖塔。塔身各层都用青砖砌出塔檐与平座,外侧设护栏,塔身设计逐层向内收进,直至塔顶红塔采用的是穿壁绕座式的结构设计。 浮梁红塔是江西境内时代较早、体量较大、保存较好的古塔之一,被誉为“江西第一塔”;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誉,也是古老浮梁的象征、历史的见证;红塔反映了北宋初期佛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是座具有融合中国古塔特殊风格和江南建筑特色的佛塔,也是研究浮梁地方史和塔刹建筑史较珍贵的实物资料。


唐太和六年(832年),僧度创建浮梁红塔。宋建隆二年(961年),由浮梁县民黎文表倡导建造。宋康定元年(1040年),浮梁红塔建成。明万历十三年(1575年),浮梁红塔进行过一次重修。1983年,南京工学院教授主持修复浮梁红塔。


1959年被列为首批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塔前在唐代建有一座寺庙叫西塔寺,因此,根据先有寺庙后有塔可判断出此塔的目的是为传播佛教,即为一座佛塔,佛名为“大圣宝塔”,且它还已载入中国七十二座古塔史册。

传说浮梁的宋代高僧佛印和尚,曾多次来此讲经说法,泛舟昌江,与大文豪苏东坡、黄庭坚等人互唱机锋,留下了许多脍叙人口的美谈。

此塔修建耗时79年才竣工,为何会用这么长时间呢?是因为此塔完全是靠和尚化缘捐款修造,并且在古代没有工具,完全靠人力填土搭架子,一层层堆积泥土建成的。红塔登塔结构很特别,是穿壁绕座式。从门外面向里面上石阶梯,又从对面门出,并且绕外檐平座半圈,内外相结合,相穿而上才登到塔顶。塔底有地宫,埋藏了舍利子。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中国古塔》一书中称赞红塔“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为著名的瓷都。古浮梁的遗物唯此一高塔为志,至今可贵”。

浮梁县衙,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镇旧城村,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是中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也是全国仅存的四处古县衙之一,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衙”。1987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照壁是县衙大门的屏蔽物,长8米,高4米,它有两种功能一是挡住外人的视线、避免行人对衙门内一览无余,起着屏障作用;二是增加建筑群的气势。照壁南面绘有一幅倒蝙蝠、莲花、如意云纹图。倒蝙蝠的意思有两种含义—是县官自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二是百姓希望来个清官,能为老百姓造福。莲花的比喻洁身自好,出自周敦颐《爱莲说》中“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提示知县要清正廉洁,保持清官的美德和情操。

浮梁县衙被誉为“江南第一衙”,是因为浮梁的知县是官居五品,浮梁地处皖、浙、赣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贡赋多(是上缴税收多,尤其是茶叶税收,约占全国茶叶税的八分之三,有十五万余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当时浮梁县是“万国来求”的地方,且当时闻名于世的瓷都景德镇归其所辖,景德镇为皇宫烧御瓷,朝庭派三、四品的官员到景德镇监督烧瓷,如清代有名的督陶官唐英。如果县官级别低就没有资格会见督陶官。另外景德镇瓷业工人来自四方,经常闹纠纷,本县知县高于邻县两品,就容易协调处理纠纷。在大堂屋脊梁上写有“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权知浮梁县事张、毛公建”。其中“同知”官名就是五品,而且是皇帝加封的。张:是宣统元年的知县叫张承祖。“帝制早废,衙署犹存”。

2019年10月7日,浮梁县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玻璃罩内是古墙遗迹。

浮梁的历史可追索到东晋的新昌,公元742年(唐朝天宝元年),新昌改名为浮梁。公元816年(唐朝元和11年),因水灾,迁浮梁县城于今浮梁旧城处,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至民国四年,长达1100余年,县衙屡毁屡建。现存浮梁古县衙,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170年,占地64495平方米(相当于95亩),规模宏伟,完整地保留了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等县衙原有风貌。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错落有致,廊道相接,浑然一体,庄严和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生辉。衙署内陈列了古代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讯杖、官轿、夹棍。

浮梁县衙的建筑格局严格按照封建政权的规制设计和建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排列。现存有照壁、头门、仪门、大堂(也称亲民堂)、二堂(也称琴治堂)、三堂等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县衙的原有风貌。浮梁县衙不仅保持了衙门特有的威严气势,又不失江南庭院的素雅、秀丽之美,是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机构设置及功能划分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头门俗称八字衙门,即县衙大门,为三开两进,面阔13.1米、进深9.5米。照壁与头门间距17米。明间正中额枋上高悬“浮梁县署”匾,头门前地面为青石和卵石铺砌、卵石地面呈八字形,主体墙呈八字形,影壁也呈八字形,处处体现出官衙的气派。东梢置“喊冤鼓”,矮柱柱础换了一种带有雕刻的石头花纹的材质与穿插枋交接,由大门便可以感受到江南建筑的风格与特色。





仪门面阔14.4米,进深7.2米。明间正中枋上高悬“仪门”匾。这里是县令举行仪仗恭候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它有中门、东西边门三道门,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俗称“大开中门迎接”。东门称为“生门”“人门”,供一般人员通过。西门又称“死门”“鬼门”,是死囚出入的地方。

衙院内宽敞空旷,古木参天,中有40米长条古路面甬道,直通大堂。这条甬道略高出两边地面,穿过仪门踏上甬道,威严之感顿然而生,仿佛这条甬道专为你而铺的,夸张一点说,会有一种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感觉了,可见这给人一种视觉上、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古代人们就已很注意建筑给人的心理带来微妙的感觉。在这里可以领略古代衙府的风貌,了解封建社会衙门的历史、政治、文化知识。



大堂(亲民堂)大堂明间正中额枋上置匾书“亲民堂”。大堂面阔27.22米,进深15.3米五间五架九檀,为穿逗抬梁混合式结构,位于整个建筑群之中心,是县衙最主要的建筑高大、轩昂、庄重,尽显官衙的威严。中部以明、次三间为堂。堂中央置暖阁,设置知县公堂,上置“明镜高悬”匾额,下置“海水朝日图”,公案上放文房四宝及红、绿头签(即刑签、捕签)等审案所需之物。暖阁正面中门可供开启(供重大礼仪活动时官员穿堂而过之用)。阁前坪上有两块跪石,东为原告石,西为被告石,为诉讼双方过堂时所跪之处。
明间脊檩枋下书有“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权知浮梁县事张、毛公建”,其中“同知”官名就是五品官,而且是皇帝加封的。故此,该衙署比一般衙署规模大。暖阁左右陈列县官的仪仗物品。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东西梢间为简事房(收藏仪仗)和招房(记录堂谕口供)。




二堂(琴治堂)二堂面阔27.2米,进深8.5米,七间五架七檩,穿逗式,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也是知县预审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之所。东西各有厢房,为知县书房茶室。二堂取名为“琴治堂”,意喻知县一面弹琴.一面处理政务、也就是知县以仁政、劝说、教育的方式来统治人民,寓意以德治县。二堂及其厢房,形成外衙的第二进院落,也是知县行使权力的地方。

三堂面阔20米,进深10.5米、结构类同二堂。三堂是知县办公及居住的地方。东西各有两间厢房,东厢房是知县与夫人居住之所、西厢房是侍从起居室。办公是指看看文件之类,有些案件事涉机密、亦在三堂审理。

浮梁县衙是中国江南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衙”。又因浮梁县在古代下辖瓷都景德镇,出产瓷器与茶叶,贡赋多,属于上邑,知县官居五品,高于一般的七品县官,因而其县衙的建筑规制也较高,被誉为“中国第一县衙”。它不仅保持了衙门特有的威严气势,又不失江南庭院的素雅、秀丽之美,是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机构设置及功能划分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陶溪川是以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基础,融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为一体的商旅文项目,总体规划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园区已开放运营宇宙瓷厂、为民瓷厂、陶瓷机械厂等区域,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2.1万名艺术家、设计师和“景漂”创客,2022年接待游客390余万人次。陶溪川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全国非遗旅游街区。

陶溪川园区业态丰富,设有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陶溪川美术馆、邑空间双创平台、陶公塾教育研学基地、陶溪川艺术中心、国际工作室、玻璃工作室、木工坊、直播基地、中德工业4.0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大剧院、文创商店、餐饮酒店等业态,打造了一个国内外知名的、无边无墙的文化艺术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