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云南行长沙东茅街茶馆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中国结桥 |
分类: 摄影采风 |
贵阳到长沙沿途景色。

“长沙曾是一个茶馆非常多的城市。”“一去二三里,茶园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品茶。”从“老长沙”人传唱的歌谣里,仿佛还能看到旧时茶馆的兴盛,1906年,长沙注册登记的茶馆茶摊担达200余家。这些茶馆或雅或俗,或静或动,或荤或素,各有千秋。20世纪30年代,长沙茶馆有百余家,其中店堂宽敞、茶点俱佳、闻香止步、高朋满座的有道门口的德园、西牌楼的洞庭春、八角亭的大华斋和老照壁的徐松泉,号称长沙四大茶馆。此外,开福区通泰街吉祥巷内,还有一条因聚集了多家茶馆而得名的“茶馆巷”,消费比较平民化。不过如今已看不到一家茶馆。

东茅街为长沙核心区的一条老街巷,曾有许多老长沙人在这出生、成长,构成过许多老长沙人的共同回忆。从地方志中挖掘出“东茅街”的过去与现在,提炼成代表老长沙文化的一个缩影,不仅打通了解放西与东茅街物理上的连接,更在精神层面打通了这条老街区过去与现在,连接了年轻人与老长沙,汇聚了八方游客与在地居民。

“长沙的茶馆不仅有茶,还有地道的包子、小吃、面粉等,喝茶的品类跟其他城市也有很大的区别。”在餐饮方面,他们通过查阅地方志、走访长沙老口子,恢复了长沙烟熏茶、老长沙沱茶、羊排粉、老长沙剁饼等特色餐食,都是长沙人最怀念的口味。



穿过茶馆从另一个门出来,原来这个才是茶馆的正门。

网上资料:东茅街西起登隆街,东止吉庆街与马王街交界,全长仅400余米。路过东茅街小学,随后在街道的左侧,一个牌子挂着“东茅街老茶馆”的字样,立于这古巷中颇有几分文人雅客闲情逸致之所的味道。


向左一转,步入了一条狭窄的巷子,巷子虽不宽敞,横向仅能容得下四五人并肩而行,却有一番曲径通幽的意味。没走几步,忽地抬头,眼前豁然开朗,东茅街茶馆到了。

门口“努力向前”的标语,凹凸不平的水泥地面,斑驳的墙壁,老式木桌条凳竹椅……厅堂中央的语录碑、墙上的湖湘名人画像,传承着独属于长沙的文脉基因。这家茶馆并非新建筑,原本为二轻联社大礼堂,后改为长沙市第三制鞋厂。如今这座工业老厂房焕新颜,打造成市井老茶馆。



打车到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Meixi Lake International Culture Art Centre)是位于国家级长沙湘江新区的艺术建筑,是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作品,总投资28亿元,总用地面积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包括4.8万平方米的大剧院和4.5万平方米的艺术馆两大主体功能。大剧院由1800座的主演出厅和500座的多功能小剧场组成;艺术馆由9个展厅组成,展厅面积达1万平方米。能承接世界一流的大型歌剧、舞剧、交响乐等高雅艺术表演。将是湖南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填补全市和全省高端文化艺术平台的空白。

2020年11月24日,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荣获2020年度London Design Awards(伦敦设计奖)金奖。


梅溪湖“中国结”步行桥又名为梅溪湖梅岭公园跨龙王港河步行桥,因其独特的造型,又被称为“中国结”步行桥。该步行桥共设有3条步行道、5个节点,远远望去,桥面就像一个巨大的中国结。两条步道相互交织而又蜿蜒盘旋,既体现着西方经典莫比乌斯环的浪漫性质,又有着东方古老的中国结美学韵味。桥体同时连接了河岸、道路、高位的公园等不同高度的多个平台,从梅岭公园横跨支路九、龙王港河、梅溪湖路至银杏公园,全长183.95米,由直线形“散步道”和拱形“登山道”交叉组成,三条相互交错的路径实现梅岭公园、支路九、梅溪湖路、银杏公园的交通联系,是由枫林路至梅溪湖人行游道南北向主通道之重要节点。相互交织而又蜿蜒盘旋的设计灵感源于西方经典的莫比斯环和中国古老民间艺术中国结。
前一篇:自由云南行(十)万峰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