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五国行(十四)希瓦古城

标签:
中亚五国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宫殿宣礼塔 |
分类: 异国风情 |
希瓦是一座超过
2500
年历史的中亚古城,从公元前的波斯帝国,马其顿王国,贵霜,阿拉伯,萨珊,萨曼…塞尔柱,花剌子模,直到在蒙古的第一次西征中被毁…后又重建为花剌子模汗国,希瓦汗国,直到纳入苏维埃,从一个国变为一座城。

16世纪初,希瓦所在的花剌子模汗国正式宣布独立,并于16世纪末因阿姆河改道而迁都至希瓦,从此汗国也被称为希瓦汗国,成为中亚三大汗国之一。17世纪时希瓦成为希瓦汗国的首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希瓦城都是穆斯林世界最大的宗教中心之一。

面积26公顷的希瓦古城(Khiva),宛如阿里巴巴童话中的绿洲,被誉为“中亚的明珠”、“太阳之国”。在高耸的城墙包围下,这座古城本身就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大型博物馆,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一座座清真寺、陵墓、宗教学校仿佛都是故事的讲述者,它们也形成了一组组结构整齐、造型讲究、饰面精美的建筑群,使整个希瓦成为一个巨大的建筑遗迹保护区,也是亚洲北部地区惟一一个全城均被定为文物的城市。


走进库西纳巴德宫。

库西纳巴德宫是希瓦可汗的宫殿(Kuhna Ark),建于12世纪,17世纪扩建,是一个中亚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云集了后宫、军火库、清真寺、接待厅、造币厂、监狱、马厩等诸多建筑。宫墙为沙黄色,没有窗户,如一座奇特的碉堡矗立城中。



顶部藻井。





往外走时又看到一个漂亮的蓝色清真寺,这就是著名的夏季清真寺。内部也是蓝色瓷砖装饰了整个墙面,非常精美。


精美的木雕立柱。木刻、木雕是当地人的传统手艺,殿堂内的木雕堪称艺术珍宝,极其精致,令人震惊。在古城内,有不少家庭作坊制作木制工艺品。

柱基石上刻有许多经文和图案。







走过“希瓦之神”帕拉翁·马哈穆德的陵墓。位于古城的东侧,庭院北端绿松石圆顶下的波斯风格建筑即为帕拉翁·马哈穆德的陵墓。它是希瓦建筑的一个经典,其内部富丽堂皇,瓷砖覆盖每一寸室内,彰显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帕拉翁·马哈穆德是14世纪的一位超级强人:诗人、哲学家、富商、传奇摔跤手,同时具备这些特质,确实已经超脱了人类的局限,是神,当地民间传说的一位英雄,被视为希瓦城的守护神,于1325年在希瓦去世。最初这座陵墓并不大,随着它成为朝圣场所,其四周不断地扩建了许多纪念性的建筑物和清真寺。1810年默罕穆德·拉基姆·汗一世重建该陵墓,将其范围向东、向南扩大,并开始安葬可汗王室的家亲。至1835年帕拉翁·马哈穆德陵墓被改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其巨大的穹顶上覆盖着绿松石圆顶和镀金金顶,是希瓦的主要象征之一。陵墓中还安放着阿卜杜勒·加齐·汗(Abdul Ghazi khan ,1643~1663在位)、阿努沙·汗(Anusha Khan,1663~1689在位)和默罕穆德·拉基姆·汗一世(Mchammed Rakhim Khan,1800~1825左位)的石馆。

陵墓所在的清真寺1913年重新修整,内饰由引领希瓦风格数十年的瓷器大师指导完成,建筑风格大气雄伟,绿松石圆顶的波斯风格建筑被誉为希瓦古城最美的景致,因此也被一些游客称为“希瓦的蓝色清真寺”。可惜这次我们没有入内参观,有点遗憾。

现在这里是一个陵墓群,在帕拉翁入葬后的几百年里,希瓦的汗王们争相在这位圣贤的墓旁建造自己的陵墓。

站在希瓦之神陵墓的东面,看到层层叠叠的墓地。




伊斯兰·霍贾宣礼塔和伊斯兰·霍贾经学院,这两个建筑是由希瓦汗国末代国相伊斯兰·霍贾所建。伊斯兰·霍贾宣礼塔高57米,是乌兹别克斯坦全国最高的古建筑。建于1910年,是希瓦城中最新建造的一座宣礼塔。
伊斯兰·霍贾出生于当地一个颇有声望的宗教家庭,不仅地位崇高,更是当时希瓦汗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推动了许多现代化的革新,建立欧式学校,开办照相馆、电报局和医院等,可惜他革新的做法引来了很多守旧的神职人员的不满,最终被合谋暗杀。


神学院内也是希瓦的历史博物馆。



神学院内也是希瓦的历史博物馆。


珠玛清真寺(Juma Masjid),建于1789年,外观与常见清真寺不同,是一座一层的平顶砖建筑,规模较大,总面积达55x46平方米。其外观较为朴素简单,没有常见的清真寺拱形入口和穹顶,是希瓦乃至中亚最古老的清真寺。
朱玛清真寺最早在10世纪时就有相关记载,历史十分悠久。不过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过多次变迁和重建,现在的建筑是1788年在原基础上重新建造的。
寺庙内部由212根(也有说法是213根或218根)木柱支撑,这些木柱排列整齐,形成了壮观的“柱林”景观。每根柱子上都布满了形态各异、斑驳的雕花,雕花工艺精湛,带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图案浮雕,部分还有阴阳、佛教“万”字等图案,体现了历史上不同文化在该地区的交流与融合。据说好多立柱比清真寺本身的历史还要久远,是从一个被摧毁的14世纪的建筑中挪用过来的。根据相关资料介绍,清真寺内有6或7根柱子可追溯到原10世纪的清真寺,从最原始建造时保存至今,历时千年。

底部连接础石(房柱下的基石)的部分十分纤细,专为适应当地气候。很多木柱下端和石头柱座相连接的部分垫了骆驼毛,据说这是这些木柱能够防蛀长存近千年不朽的秘诀。

这座清真寺堪称一座雕花木柱博物馆,花剌子模地区自古就以生产雕花木柱闻名,这座清真寺中央留有一块天井,阳光透过天井,和周围木柱支撑的阴暗空间形成强烈的光影对比,让这座清真寺显得深邃而宁静,中亚清真寺没有任何一座清真寺可与这座呈现的沧桑、肃穆相媲美。

珠玛清真寺在希瓦古城的宗教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当地穆斯林进行周五聚礼等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前往石屋宫殿。这是石屋宫殿的外墙。



石屋宫殿也叫托什霍夫利宫殿,是阿拉·库里汗为取代库希纳巴德宫殿建造的王宫。这座宫殿的建造者阿拉·库里汗,被誉为“建筑可汗”,宫殿装饰的异常奢华,深宫内院里也有许多。第一任建筑师因未能在2年内完工而被可汗处死。
建筑群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生活区,南部为行政区,里面据说曾有9个庭院和150多个房间,也有搭建可汗大帐的圆形台基。

这座蓝色清真寺与库希纳巴德宫殿的夏季清真寺风格很像,但柱上的雕刻更为繁复精细。


整个院子都用蓝色瓷砖装饰,显得格外豪华。

宫殿内部的展品。

这座蓝色清真寺与库希纳巴德宫殿的夏季清真寺风格很像,但柱上的雕刻更为繁复精细。


整个院子都用蓝色瓷砖装饰,显得格外豪华。

宫殿内部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