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五国行(八)布哈拉:琼米纳经学院、埃米尔夏宫、雅克古城、萨曼陵墓、卡扬宣礼塔

标签:
布哈拉琼米纳经学院埃米尔夏宫雅克古城卡扬宣礼塔 |
分类: 异国风情 |
今天上午我们从撒马尔罕乘火车到布哈拉,体验乌兹别克斯坦的火车旅行。

布哈拉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泽拉夫尚河三角洲畔,是中亚城市中绝大多数建筑物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市的范例,其中公元10世纪穆斯林的建筑杰作以及17世纪的一批建筑形成了著名的布哈拉历史中心。1993年,哈拉历史中心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丝绸之路上的布哈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伊斯兰教七个朝圣的城市之一,号称是第二个麦加。每到新年,大批穆斯林信徒就会到此。在中亚城市之中,完好地保存了绝大多数建筑物,是中世纪城市的典范。其中著名的纪念物有伊斯梅尔·萨马尼的著名陵墓、公元10世纪穆斯林的建筑杰作以及17世纪的一批建筑。

布哈拉位于欧亚大陆最深的腹地,在丝绸之路兴盛的年代里,是沟通东西方文明商路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在近现代史中,由于长期受沙俄和苏联的统治,它独有的辉煌被俄罗斯文化所掩盖和淹没,曾被世人遗忘。苏联解体后,这座古城的建筑艺术珍宝和文化古迹开始恢复本色,重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餐厅大门。

布哈拉城已经有2500年历史,城市的建立者是说东伊朗语的粟特人与塞种人,由西徐亚人组成的萨卡王朝统治着这一地区,此后出现塞种人建立的嚈哒汗国,公元6世纪中亚突厥汗国兴起,取代了嚈哒汗国的统治。阿拉伯人占领该地后,709年,布哈拉成为巴格达哈里发的重要文化中心。公元892年至999年布哈拉成为波斯人建立的萨曼王朝的首都。11和12世纪期间,在突厥喀喇汗王朝治理下,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和文化一直保持着繁荣景象。13世纪蒙古人入侵,城市遭受破坏,14世纪突厥贵族帖木儿推翻蒙古人的统治,建立帖木儿帝国统治布哈拉,城市得到很大程度复兴,16世纪乌兹别克人建立的乌兹别克布哈拉汗国取代帖木儿王朝,城市进一步发展。
布哈拉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之一,曾在东西方贸易、文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保留着许多当时的集市贸易遗址。布哈拉素有“中亚城市博物馆”之称。据考证,自建城以来,布哈拉的位置没有改变,而在地下20米的纵深范围内,却埋藏着不同时期的大量文物和古迹,地面上则分布着170多座中世纪以来各种风格的伊斯兰建筑。

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开始在布哈拉传播和盛行,布哈拉兴建了上千座清真寺、神学院和其它祭祠场所,是当时著名的伊斯兰教学术重镇。布哈拉市保存了许多中世纪时期优秀的建筑,如夏宫、雅克城堡、萨曼皇陵、波伊卡扬广场、兀鲁伯神学院、米里·阿拉布神学院等,无论从景观造型,或是内部陈设和装饰都保留着古风古貌。

这座小巧可爱的建筑名为琼米纳经学院(Chor Minor Medressa),但事实上一点也不像经学院,具备了更多印度风格的特色。它的名字Chor Minor 在当地语言里面是“四座塔”的意思,一看外表就知道名字的来源是什么了。事实上那四座塔也并非宣礼塔,而是装饰用途的小塔。相传这座“非主流”经学院是当地一名富商于1807年所建,四座小塔分别对应着他的四个女儿。现在所看到的建筑只是其中保存至今的一部分,当时这个经学院还有附属的花园和纪念碑。

那座带四个蓝色小塔的建筑有两层,第一层是用作礼拜的清真寺,内壁和穹顶上还有阿拉伯铭文。第二层原本是图书馆,在那里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书。导游说现在二楼已经什么都没有了,进入需要花费15000苏姆,但是我还是想上去看看。后面的人进来没花钱也能上楼,无语了。

在以前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四座小塔都成了白鹭的安逸窝,现在因屋顶整修鸟窝不见了,但人们在其中一个小塔上安了一个鸟窝模型。





四座塔中的每一座都有不同的装饰图案。反映了中亚人所熟知的四种宗教,祆教(拜火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

夏宫宫殿分为两个部分:旧宫称为阿卜杜-阿哈德汗宫,建于1892年,以其典型的布哈拉传统建筑风格著称。新宫称为萨伊德-阿里姆汗宫,兼具欧洲和中亚风格,建于1917年,包括一些装饰华丽的居室和大厅,由布哈拉最优秀的工匠建成。除宫殿本身建筑外,夏宫还包括一个很大的园子,内有喷泉、池塘、房屋等设施。
布哈拉王宫正门对着庭院,有石狮子在门前小台阶两侧。这石狮子当年是从俄罗斯运来的,很受国王的器重。

埃米尔(,Emir、Amir)阿拉伯语音译。其词来源于阿拉伯语,原意为“受命的人”、“掌权者”,伊斯兰教国家对上层统治者、王公、军事长官的称号。原为阿拉伯统帅的称谓,现为某些君主世袭制国家元首的称谓。其意义比较笼统和广泛:从其军事统帅意译为总督;亦从其功能意译为国王、酋长、头人、头目、首领、长官等;亦见有人以其作为贵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译为亲王、大公等等。突厥在历史上亦曾使用过这个封号。又译“艾米尔”,旧译“异密”。

埃米尔(,Emir、Amir)阿拉伯语音译。其词来源于阿拉伯语,原意为“受命的人”、“掌权者”,伊斯兰教国家对上层统治者、王公、军事长官的称号。原为阿拉伯统帅的称谓,现为某些君主世袭制国家元首的称谓。其意义比较笼统和广泛:从其军事统帅意译为总督;亦从其功能意译为国王、酋长、头人、头目、首领、长官等;亦见有人以其作为贵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译为亲王、大公等等。突厥在历史上亦曾使用过这个封号。又译“艾米尔”,旧译“异密”。

传说布哈拉埃米尔在建该宫之前曾为选址问题绞尽脑汁。后来听从一位老者的建议,埃米尔命令杀死四只羊,并将羊肉悬挂在布哈拉城的四个方向。一段时间后,挂在其它几个方向的羊肉都已腐烂,只有挂在城北的羊肉新鲜如故,埃米尔认为此地空气更加清新,于是选择城北作为建宫地址。


布哈拉最后一位埃米尔到俄罗斯留学了很多年,所以有很多沙俄思想根深蒂固的在心中,这个宫殿的很多设计是埃米尔指令俄国建筑师和当地工匠共同完成的。博物馆外面的还有葡萄架走廊。

据说,宫殿前池塘为宫女戏水所用,此时埃米尔坐于楼上观赏,看中某个宫女后即向其抛出苹果,该宫女即受宠幸,该座建筑外部装饰兼具欧洲和中亚建筑风格。从建筑结构到内部装饰都反应出当时欧洲对中亚的影响。宫殿外表虽较为粗糙,但内部居室和大厅无论从设计品味到制作工艺都堪为精湛。


葡萄架上还有不少葡萄。


阳光房外立面。貌似在维修。




雅克城堡,位于布哈拉市西北角,是布哈拉统治者及其亲属的城堡和居所,建于公元前1世纪,是布哈拉中世纪文明的象征。几个世纪以来,由于古堡几经毁坏和重建,多次迭加,使整个古堡形成一座高达18米的丘岗,外边由层层的城墙所围。最上面一层是布哈拉最后一代统治者所建,面积约4公倾。

1920年,在布哈拉埃米尔与苏联红军的交战中,城堡的东、南、北部城墙及大部分建筑,特别是木制框架部分基本被毁。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城堡南部的城墙及一些残存的建筑得到了修复。留存下的建筑之一是城堡的大门,十八世纪时被建成两侧树立粗壮塔型圆柱,中间为拱型入口的形式。大门对面广场称为列吉斯坦广场,曾是当时的城市中心,也是举行庆典和公决犯人的地方。7世纪前这里曾是政府部门和当地名流府宅所在地,后来又变成集市。

壮观的城堡,其实是一座皇家的城中城,曾是统治者及亲属的城堡和居所,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是布哈拉中世纪文明的象征。在这个位置,至少从5-6世纪,就是统治者的宫殿所在地,是布哈拉最古老的建筑。后来屡毁屡建,现存建筑,基本是16世纪,昔班尼王朝打下的底子,后来的曼格特家族又加以维修添建。据说鼎盛时期,该城堡作为一个综合建筑,有3000多人住在里面,包括宫殿、国库、兵器库、手工作坊、监狱等。

这个建于18世纪的城堡大门,算是留存下来不多的建筑之一,两侧是粗壮的塔型圆柱,中间是拱型入口。

城堡内拍照需要另付费3万苏姆,怎能不拍呢(大多数人好像有预感,选择放弃,实际上确实没什么值得拍的)。

从墙上的这张地图可以看出古城原有的规模,现在修复的只有很小一部分。这座空城似的城堡现在成为博物馆,静静的陈列着历史,很难想象十六世纪时,曾有 12 公里长的城墙,以及 11 座城门城。

回来继续逛城堡。


这里是埃米尔接待贵宾和加冕的地方,1910年,末代埃米尔(国王)阿利姆沃,就是在此举行加冕仪式。


这里是收藏宝藏地宫,一个相当于“金库”的地方。

布哈拉这座中亚最神圣的城市,在9-10世纪是萨曼尼王朝的都城,中亚的宗教和文化中心。伊斯迈尔是波斯人,892-907年在位,是萨曼王朝(Samanids,874-999年)的开国君主。所以萨曼王朝,传统上归属波斯王朝,尽管首都是在布哈拉。

萨曼陵墓,此墓据说建于905年,是布哈拉最古老也最坚固的伊斯兰建筑,外墙用砖头砌成各种各样的镂空纹理,其亮点是,复杂的烧陶砖,会随着光影的移动而变化;是中世纪中亚建筑艺术的典范。波斯人在这一建筑中首次使用火烧砖,据说和泥的液浆用骆驼奶调成。墙砖以不同的方式搭列,间有空隙,拼成了精巧别致的花草鱼虫或历史故事图案,墙体却坚固无比。陵墓是个立方体,覆以大圆拱顶,四角有小圆顶。立方体象征着稳固,也代表地球;大圆顶象征着天空,也代表宇宙。它们的结合,象征着天地合一。屋檐用砖砌成圆形,象征着太阳和星星。在干旱的沙漠,砖砌的陵墓经年不变,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木雕,但在不多见的雨天,整个建筑又变成了滋润的泥塑。这是此类建筑最为传神之处。

伊斯迈尔的陵墓,看似一幢不起眼的小建筑,但在《世界建筑史》有她的身影,世界遗产里有她的名字。古代的建筑师们匠心独运,用22种不同的方式堆砌色彩单一的原色砖,形成了皇陵别具一格的屋顶和墙面,堪称中亚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

相传13世纪,蒙古西征,成吉思汗攻破布哈拉之前,当地人为保陵墓,用土将其掩埋成山丘,从而免于摧毁。如今,萨曼陵墓成为朝觐信徒的必到之处,旅游者必看的古迹。



嘟嘟车小哥把我们几人送到卡杨宣礼塔下,找到导游,任务完成。

在这里清真寺、神学院和宣礼塔,正好围成了一个广场,波依卡扬广场,这也是布哈拉世界文化遗产的最重要部分。不论是广场边眺望,或者在广场中心一站,举目四望,又或者从清真寺的大门里走出来,看广场的景致,千年春秋历历在目,浓重的历史文化氛围让你无法不肃然起敬,即便当年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也不例外。

蒙古人征服、毁灭了上千座城市,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成吉思汗作为蒙古帝国最伟大的统帅,真正进入过的城市却寥寥无几。根据记载,他只进入了一座城市,那就是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第三大城市布哈拉。成吉思汗通常的做法是,在攻下一座城市后,他会确认胜利已经无可争议,然后带着卫队撤回自己的大帐,休息、宰羊、喝酒庆祝胜利。而他指定的将领则会带领部队进城抢劫、杀人,最后将城市烧毁。据传说,1220年的某一天,这位令世界胆寒的征服者做出了令他所有部下都感到惊讶的举动——他骑着马亲自进入了布哈拉城。当他走到卡扬宣礼塔下时,他仰头看向这座气势恢宏的高塔,突然一阵风吹来,把他头上的帽子吹掉了。成吉思汗,一个只知道弯弓射大雕的英雄,一生只敬畏长生天,认为这是上天给予他的示意,让他礼敬这座塔。与此同时,蒙古军队已经开始烧毁布哈拉城的大部分建筑。成吉思汗下令,任何人都不得破坏宣礼塔,这样,卡扬宣礼塔得以幸免于难。

卡扬宣礼塔由佛教徒或拜火教徒于1127年筹资兴建。卡扬在当地语中的意思是“幸福安康”。当时的塔规模较小,样貌平凡,并没有太大的宗教意义,所以建成不久就垮塌了。后来,穆斯林在原址上新建了现在宣礼塔的规模,并从此为伊斯兰教徒带来了荣耀和欢愉。然而,宣礼塔并不仅仅给伊斯兰教徒带来荣耀和欢愉。这座高达45.6米的塔,在战时曾作为士兵的瞭望塔和粮食、武器的储存仓库。在和平时期,官员们在这里宣读布告、训示,张贴缴税通知。同时,卡扬宣礼塔也被称为“死亡之塔”,因为从建成到20世纪初,数个世纪间,被判处死刑的罪犯们都是从塔顶被扔下来。除了卡扬宣礼塔,布哈拉还有另一座建筑幸免于蒙古军队的摧毁,那就是萨曼陵墓。

卡扬宣礼塔,是布哈拉最著名的建筑纪念碑,建成于1127年,高46.5米,坐落在布哈拉市老区中心,高高的耸立在布哈拉,在距布哈拉几公里外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宣礼塔起初是用于高声召集大家祈祷的。宣礼塔是用烧过的砖建成的,地基深达16米,勒脚直径达9米。巨大的锥形细脚到顶部时则成为圆筒形悬楼。圆形建筑物在柱子的顶部,悬楼有16个拱型透光窗,上面装饰有钟乳石状的檐。顶部有狭长的拱形回廊通往梯子。回廊由16个透光与主体建筑物相连的拱门组成,回廊的外部被建成两个相连的半圆柱形,托着两个拱门。宣礼塔的楼身布满了砖制装饰图案。楼身共分成14个装饰带,每个装饰带里都有清晰图案作装饰,所有的图案都不同。

宣礼塔边上的卡扬清真寺,是布哈拉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原先是拜火教的神殿,部分已有些斑驳,但砖砌艺术十分迷人。

卡扬清真寺与撒马尔罕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具有同样规模。用蓝砖建砌,十分精美。清真寺于1514年建成,它属开放风格。清真寺基本为砖制,装饰面由磨光并涂釉的砖制成,类似马赛克。在宽阔的直角院子里有一个悠长的回廊,回廊旁边是由288个双层顶壳的楼顶组成的主体建筑。清真寺长127米,宽78米。院里中间有四个传统的平顶凉台,装有凉台。清真寺可以同时容纳12000人。





米里·阿拉布神学院。

米里·阿拉布神学院位于卡扬清真寺对面,建于1530-1536年。神学院为三层建筑,内有教室和许多小室,主要用于伊斯兰僧侣研习之用。其中小室数目为114个,与《古兰经》章数相同。当时该神学院是中亚地区唯一的伊斯兰教神学院,来自中亚各地的伊斯兰教徒都到这里来进行伊斯兰教学术研究。自建成之日起,该神学院就一直从事伊斯兰教学术活动,在苏联时期也未停止过。

左边是建于1417年的兀鲁伯经学院,与撒马尔罕的兀鲁伯经学院大同小异,几乎是同时修建,后因地震、战争等,又历经后来者不断地修复,变成现在的样子。

兀鲁伯经学院面对面的,是阿卜杜拉齐兹汗经学院,始建于1612年。是由阿斯特拉罕王朝时期的阿卜杜拉齐兹汗主持修建。

布哈拉,被认为是《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发源地,还是阿凡提的故乡。在乌兹别克语中,“阿凡提”是对有知识人的尊称。阿凡提骑毛驴的雕塑,和我国维吾尔族传说中的阿凡提如出一辙。

阿凡提雕像的后面就是我们今天晚餐的地方,一个经学院,计划在这里享受当地风味晚餐,并欣赏传统歌舞。

这就是纳迪尔迪万别基神学院,它建成之初是一家商队旅舍,于1622年变成了神学院。这座大门图案很好看也很特别,上面是一对抱着羊羔的孔雀,人脸的两侧是太阳。

马路对面的是克尔达尔经学院,始建于1568年至1569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