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五国行(五)撒马尔罕:古丽埃米尔建筑群、雷吉斯坦广场夜景

标签:
中亚五国乌兹别克斯坦古丽埃米尔建筑群雷吉斯坦广场夜景 |
分类: 异国风情 |
今天下午从彭吉肯特到撒马尔罕的海关出入关,需要自己拖着行李走一段路,总体还是很顺利,大约用了一个多小时时间。乌兹别克斯坦的导游在关口接到我们后,带大家来到古丽埃米尔建筑群。

古丽埃米尔建筑群,是帖木儿的家族陵墓,位于撒马尔罕市区内。整个陵墓造型壮观,色彩鲜艳,有球锥形大圆顶,具有浓厚的东方建筑特色,是世界著名的中亚建筑瑰宝,也是中世纪东方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陵墓群始建于1403年,最初作为猝死的帖木儿之孙穆罕默德·苏尔丹之墓,后成为帖木儿家族墓。如今我们看到的帖木儿陵墓是在1996年按照1404年的风格重新修复。
帖木儿出身突厥化的蒙古贵族
。早年臣属于东察合台汗秃忽鲁帖木儿。1362年,与内兄、赫拉特领主迷里忽辛起兵反抗东察合台贵族,通过扶持傀儡哈比勒沙的方式分治河中。1370年杀死迷里忽辛,夺得西察合台汗国政权,自称“大埃米尔”,定都巴里黑,建立帖木儿帝国
。后迁都撒马尔罕,改称“苏丹”。1388年至1390年间,征服花剌子模、阿富汗,降伏东察合台汗国。在此期间,屡次西征,征服波斯全境。1391年及1395年,分别在昆都尔察河谷、帖列克河战役大败金帐汗脱脱迷失,北上扫荡金帐汗国。1398年东征印度德里苏丹国,摧毁德里、旁遮普、克什米尔地区。1399年起出征叙利亚,败马穆鲁克王朝。1402年在安哥拉战役大败奥斯曼帝国,俘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一世。经过一系列的征服,形成东起北印度,西达小亚细亚,南濒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北抵里海、咸海的帝国。1404年11月,率20万军队准备攻打中国明朝,1405年2月病逝于讹答剌,享年69岁。

虽然帖木儿在自己的故乡已经修建了一座陵墓,但由于大雪封路无法运送遗体,人们就把他埋在了这里。

帖木儿大帝是杰出的军事家,也是冷酷的刽子手,他喜欢把砍下敌军的首级堆成骷髅山。他的军队以残忍强悍著称,一生征战40年无败绩,先后占领波斯、阿富汗、亚美尼亚及南高加索等地区,又征服印度并屠杀战俘约10万人,攻陷叙利亚并摧毁了名城大马士革,打败了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并俘虏其君主,使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晚了100多年。

帖木儿的军事行动使许多繁华城市沦为废墟,再也没能恢复往昔荣光,不可胜数的金银财宝、文人学者、艺术家、手艺人流入其统治的核心区域尤其是撒马尔罕,帖木儿本人也热衷于展示其帝国强势的艺术与文化,来自设拉子、大马士革、阿勒颇、巴格达、德里甚至莫斯科的能工巧匠在撒马尔罕会聚,使其成为繁华富丽的人文荟萃之城,开启了中亚伊斯兰历史上著名的“帖木儿文艺复兴”(Timurid Renaissance)时代。

帖木儿注重国内外的商业贸易发展,曾为印度、波斯东部地区开辟了一些陆上的新商道。他曾致书法国国王查理六世,要求法国派商人来,并说世界由于有商人活动才能繁荣起来。帖木儿帝国处于沟通亚欧大陆大干线(即丝绸之路)的中段。其中有相当一段,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经济落后,沿途治安难以保障。帖木儿帝国兴起后,实现了中亚与西亚的统一。东西通道站驿相望,道路无阻,远地商旅,咸得其济。在广阔的版图内,一度出现兴盛的景象。对该地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帖木儿去世之后,帖木儿家族随即展开了争夺王位的战争,远征明朝半途而废。 其四子沙哈鲁于1409年平定帖木儿家族的内讧,夺取苏丹之位 。1447年沙哈鲁死后,帖木儿帝国陷于动荡,逐渐衰落,最终在1500年被中亚草原的乌兹别克人取代。1526年,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南下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古丽埃米尔陵墓的主体是一个八角形的圆顶建筑,八角形的外体墙上有一段高约8米的鼓座,鼓座底部支撑着内层穹顶。外表由密密的圆形对角菱线组成,通体包裹着天蓝色琉璃面砖,色彩淡雅,光耀夺目。陵墓内部呈十字形,墙壁的下部全用大理石砌成,上部则布满了彩砖砌成的青绿色阿拉伯图案和金质的阿拉伯字母,彩砖和金饰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九个棺椁分别是:最前排的一个是帖木儿的导师赛义德巴拉克,第二排右边这个最大的是他的孙子穆哈穆德苏丹,中间这个墨绿色的是帖木儿,左边两个大的是他的大儿子贾汉吉尔和小儿子沙鲁克,最后一排单独的是他的孙子兀鲁伯,另两个小的棺椁是他的两个重孙;下图还有个在窗户边的棺椁也是他的一位导师的棺椁,根据帖木儿的愿望葬在这里。




陵墓后面的这个小门,就是进入地下墓室的通道。
1941年,斯大林下令发掘帖木儿陵墓。据说墓穴打开时,考古人员看到内有一行碑铭,大意是:“打开这座墓穴的人将被一个比我更可怕的敌人所打败”。1941年6月8日棺椁被打开,两周后希特勒就开始进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被认为是此话的应验。有资料显示,实际上棺椁上面没有这样的字,是传说。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双重内陆国,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是双重内陆国,除了亚洲的乌兹别克斯坦,还有一个是欧洲的列支敦士登。所谓双重内陆国,即本国是内陆国而周围邻国也都是内陆国的国家。乌兹别克斯坦的西面和北面都是哈萨克斯坦,东面是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南面是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

以乌孜别克族为主的国家最早形成于公元11世纪,建立了喀喇汗国和伽色尼王朝。到了13世纪,被蒙古鞑靼人征服。14世纪中叶,突厥人阿米尔·帖木儿建立了以撒马尔罕为首都的庞大帝国。16至18世纪,乌兹别克人建立了布哈拉汗国、 希瓦汗国和浩罕汗国。19世纪60年代,部分领土并入俄罗斯帝国。1917至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24年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成为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

从地理角度看,内陆国不如沿海国易于发展经济。不言而喻,双重内陆国乌兹别克斯坦是个穷国。而在五个斯坦里,乌兹别克斯坦的旅游资源名列第一。我们的中亚五国的行程中,有六天时间是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环形线路,两次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共游览了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塔什干四座城市。

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州首府,地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中亚“两河流域”,首都塔什干西南350公里泽拉夫尚河谷地,撒马尔罕建立于公元前650年左右,
距今有2600年的历史。作为世界著名的古城之一,撒马尔罕与罗马、雅典、巴比伦同龄,在古阿拉伯文献中被称为“东方璀璨的明珠”。撒马尔罕是历史上中亚重要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是古代中国通往印度、阿拉伯以及欧洲的必经之地,也连接着中国、波斯和印度这三大文明区域,被探险家斯文·赫定称为“中亚城市中的珠玉”。

撒马尔罕(乌兹别克语:Samarqand)意为“肥沃的土地”。中国古代称之为“康居”,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

撒马尔罕分新城与旧城,旧城古迹众多。11世纪时就筑有城墙,街道从市中心向六座城门辐射。俄国人占领后,城墙和城门被毁。迄今市内仍有14-17世纪的许多著名古建筑,包括清真寺、陵墓等。其中以帖木儿帝国时期建造的宫殿、陵寝最为壮丽。



走到餐厅的路上遇到一个1868年建造的葡萄酒厂,现在是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