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飞人南美四国行(二十六)布宜游之二:糖果盒球场、卡米尼托小巷

标签:
空中飞人南美四国布宜诺斯艾利斯糖果盒球场卡米尼托小巷 |
分类: 异国风情 |
来到博卡区,街边的宣传画和彩画多起来。






博卡区(西班牙语:La Boca)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沿海地区,19世纪中期很多欧洲移民来到这里定居,一贫如洗的他们便用船上的旧铁皮盖了房子,然后用剩下的油漆给房子刷上了鲜艳的颜色。

蓝黄色是博卡青年的主色,这也有一段传说,博卡青年诞生于1905年的拉普拉塔河畔,1906年,由于与同城球队阿尔马格罗诺丁汉的球衣十分相似,博卡与其进行了一番较量,他们决定通过比赛确定谁将维持原配色,败者则要更换主色。博卡输掉了那场比赛,而这或许是博卡历史上最伟大的失利了。球队决定根据失利后停靠在港口的第一艘货船的旗帜来制定配色。没错,由于那是一艘瑞典货船,因此日后闻名于世的博卡球衣便是蓝黄配色的。





1905年,五名来自意大利的移民在这里成立了博卡青年队,为抗衡同城德比,成立于1901年的河床竞技俱乐部(Club Atlético River Plate)的主场--纪念碑足球场。上世纪30年代,随着阿根廷足球的日益火爆,作为老牌劲旅的博卡青年队逐渐注意到,自己逐渐老化的木质体育场早已无法承担大量球迷的观赛需求,糖果盒球场的修建计划就在此时应运而生。1938年,博卡青年队新主场动工,1940年启用,1949年至1953年,1995年至1996年又经历了两次改建和扩建。2000年11月27日,体育场为纪念已故博卡俱乐部前主席、著名的阿根廷足球官员,正式改名为如今的“阿尔贝托·J.阿曼多体育场”。由于体育场看台一侧扁平而其余三侧由阶梯式无座位看台构成,高耸挺拔,像巧克力盒一样,故又被称为La Bombonera(即“巧克力盒”),从而得到了知名度很高的昵称“糖果盒球场”(La Bombonera)。其独特的外观也形成了极佳的球迷助威声效,被博卡球迷冠以球队“第十二人”(“La Doce”)的爱称,值得一提的是,在跳跃助威时,独特的垂直看台也会随之感到轻微的晃动。球王贝利曾说:“我在全世界这么多的球场踢过比赛,但都没有感受到像在博卡体育场那种气氛--我们走出球员通道的瞬间球场好像都开始震动了!” 马拉多纳也将其誉为“足球的圣殿”。

鸟瞰糖果盒球场,它确实非常接近英文字母“D”的形状,其中三侧是相连的看台,而一侧是几乎垂直的看台,这样的设计据说并不是有意,而是无奈之举,修建初期,球场东面的住宅区无法搬迁,在球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这是唯一的建造办法,没想到成为了经典。糖果盒球场最多可容纳57,503人,一般足球赛事时可容纳49,000人,但主场比赛往往一票难求,特别在“超级德比”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据说在球迷跳跃助威时,独特的垂直看台还能随之感到轻微的晃动。

“糖果盒”被许多球迷视为崇拜之地,在众多排名中被列入世界上最重要的体育场馆之首。这里曾举办十次南美解放者杯决赛和许多其他南美锦标赛,而洲际杯四次决赛中连续三次在这里进行。更不用说被许多人视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德比战之一的阿根廷国家德比战,博卡青年和河床竞技的对决(Superclásico del fútbol argentino)。马拉多纳在转会至西班牙巴塞罗那前,仅在1981年至1982年在博卡青年队效力了一年,1981年04月10日,马拉多纳在“糖果盒”对阵河床的比赛中首次上演超级国家德比,攻入一球,这也是马拉多纳在阿根廷国内联赛中赢得的唯一一次冠军,此外,迭戈·马拉多纳 (Diego Maradona)也是在这里首次代表国家队出场。

博卡青年和河床被认为是阿根廷国内实力最强的两支球队。但对于阿根廷球迷来说,两支球队的竞争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运动的较量,博卡青年被视为代表劳动人民的“人民的球队”,而河床则得到许多中产阶级、富人的支持,被称为“百万富翁的球队”。他们之间的冲突在足球层面外,还渗入了一点“阶级斗争”的味道,因此在赛场上常常会出现暴力冲突,两队球迷之间也不时爆发流血事件。

博卡青年和河床被认为是阿根廷国内实力最强的两支球队。
为什么两支足球队会出现这样的“阶级对立”呢?博卡青年的俱乐部位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南的博卡区(La
Boca),这里居住着大量移民和劳工,是所谓“贫民区”。而河床的俱乐部最初也坐落在博卡地区,但20世纪30年代便搬到了富裕的努涅斯区,这样的行为,不但被博卡地区的球迷视为背叛,俱乐部还因富人的资助,开始花大量金钱购买球员。两家球队的“恩怨”就此开始。

虽然马拉多纳初次效力博卡青年只有短暂的一年时光,但正是在这里,他取得了人生第一个阿根廷甲级联赛锦标。而后四处征战,博卡在他心中仍然占据着一份沉甸甸的情感。1995年,阔别近15年后,35岁的马拉多纳再次重返博卡。1997年10月25日,马拉多纳参加了博卡青年与河床的比赛,这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正式比赛。2001年,马拉多纳身穿博卡青年俱乐部球衣,最后一次站在糖果盒球场的绿茵场上,深情感谢观看告别赛的5万多名球迷。

在阿根廷足坛,河床队是有了名的内战专家,他们是阿根廷甲级联赛中夺冠次数最多的球队;然而博卡青年在国际比赛中总能捍卫阿根廷足球的尊严,他们夺取南美解放者杯、丰田杯冠军的次数远多于同城死敌河床。
如果说河床队是中产阶级、富人的球队,那么博卡就是寄托平民梦想的俱乐部。众多博卡球星都从贫民窟走出,比如说球王马拉多纳,比如说为两根香肠与人在街头赌赛球技的特维斯。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糖果盒球场才能被博卡球迷视为圣地,在有比赛的日子里,疯狂的博卡球迷会发出歇斯底里的呐喊助威声,场内场外的大地均为之颤抖,这种糖果盒式的设计让球场的现场感摄人心魄。



19世纪30年代,大量意大利热那亚的移民涌入这里,在此定居,据说“Boca”一词就是来自意大利方言。随后,来自西班牙、法国、英国、爱尔兰和希腊等国的移民也纷纷加入了意大利人的行列。他们不仅带来了各自的语言,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也在这里交融,甚至催生出了如今阿根廷的国粹--“探戈”。

在19世纪初,博卡区成为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第二大人口稠密区,但随着马德罗港口建造,航运业向北发展,居民向内陆转移后,博卡区开始衰落。博卡区的居民虽然一贫如洗,但南美人乐观的天性始终如一,他们用船上的旧铁皮盖起了房子,用油漆给房子刷上鲜艳的颜色。这些色彩缤纷的房屋如今成为了深受游客们喜爱的热门打卡地。

尤其是著名的卡米尼托小路(Caminito)两旁,建筑外墙被大胆的色彩包裹着,上面有许多阿根廷艺人的浮雕作品,如同一座小型的露天美术馆,还有探戈艺术家在这里表演,并出售与探戈相关的纪念品。



探戈舞为男女交臂、翩翩起舞、步伐交叉、踢腿跳跃、对拉旋转、时快时慢、舞姿潇洒、色彩浪漫、楚楚动人,天长日久探戈就成了“舞神之王”,后来慢慢传向欧美。女性跳舞穿着很暴露,裙衩一直开到大腿根,以便做出抬脚踢腿等花哨的挑逗动作。
阿根廷政府宣布1880年为探戈舞诞生年。从此,探戈被奉为阿根廷国舞和国粹。
卡米尼托小路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马路之一。


装饰艳丽奇特的博卡区,两三层小楼都漆成不同的颜色,深蓝、淡绿、金黄……有的楼上楼下也漆成不同颜色,多姿多彩且鲜艳夺目,使整个街道充满了活力。1959年政府将这条街道变成一条"步行街道博物馆”,让行人体验浓郁的艺术氛围。






博卡区的卡米尼托小巷是探戈的发源地,整个街区都弥漫着浓郁的拉丁风情。走进小巷如同走进了色彩的海洋,沉迷于那红绿蓝黄的对撞,会心于那满墙的涂鸦。饭馆里现场表演的探戈舞,吸引了食客的目光,纪念品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多与探戈舞相关。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探戈舞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码头旁边的建筑和道路都刷上鲜艳的色彩,很有特色。


贝尼托·昆奎拉·马丁纪念碑。贝尼托·昆奎拉·马丁出生在劳工阶层聚居的博卡区,1926 年,他在托尔托尼咖啡馆的地下室成立了名为“聚友”(La Peña)的文艺团体。1960年,当地艺术家贝尼托·昆奎拉·马丁(Benito Quinquela Martin)用鲜艳的色彩绘制了一条废弃街道的墙壁,并搭建了一个临时舞台。他鼓励艺术家和表演者展示他们的作品,该地区迅速成为艺术家、探戈舞者和表演者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