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飞人南美四国行(二十)智利瓦尔帕莱索、复活节岛人头像、十里长滩

标签:
空中飞人南美四国瓦尔帕莱索葡萄园复活节岛人头像十里长滩 |
分类: 户外休闲 |
我们这个南美四国的行程,就像老师说的是“假”四国。为什么呢?因为智利最经典的复活节岛没有去。是的,我们的行程智利只有一天半时间,今天是游览西部海滨城市瓦尔帕莱索及附近景点。

早上出发,先来到翠岭酒庄(Veramonte)。

现在智利已经进入冬季,但大片的葡萄园还是很壮观。

智利是南美洲主要的葡萄酒生产国之一,智利葡萄酒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享誉全球。智利葡萄酒的成功部分归功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以及酒庄采用的传统酿造方法和创新精神。其葡萄酒不仅在本国受到广泛欢迎,还大量出口到24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智利葡萄酒产业历史悠久,始于19世纪初,由格兰家族创立的智利维醍酒庄等著名酒庄推动着智利葡萄酒的发展。这些酒庄拥有大面积的葡萄园,采用先进的酿造技术和严格的管理,生产出各种品质优良的葡萄酒。翠岭酒庄(Veramonte)位于智利卡萨布兰卡谷产区(Casablanca Valley),是一家现代化气息浓厚的酒庄之一。

这是什么树,开花时是这样的。


瓦尔帕莱索(Valparaíso),位于首都圣地亚哥西北119公里的太平洋东岸,面积402平方公里,人口约28万左右,城市居民多为欧洲移民,尤其是英德法意移民的后裔。瓦尔帕莱索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重要海港城市,智利第五大区帕莱索地区的首府和瓦尔帕莱索省首府,同时也是智利国民议会、智利文化部和智利海军司令部的所在地。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智利瓦尔帕莱索市“人类遗产”称号,并被国家命名为“智利的文化首都”。

瓦尔帕莱索是智利第二大城市和南美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深水港及最大的对外贸易港,瓦尔帕莱索市是智利通向太平洋之窗和智利与世界各国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对外贸易输入总量占全国半数以上。


"瓦尔帕莱索"在西班牙语的中有"天堂谷"之意。1536年,西班牙探险家萨维特拉最早发现了这个土著部落生活的小渔村,有感于这里的秀丽风光,给这座城市取名为瓦尔帕莱索。后来,随着秘鲁银矿的发现和美国西部淘金热的兴起,这个港口迅速发展起来。当时从美洲西海岸通往欧洲的船只,都须经过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而瓦尔帕莱索,则是船只在绕行美洲南端前后必然停靠的一个补给港。该港口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也带来了许多西班牙、英国、德国的移民,移民带来了各自国家不同的建筑风格。所以,瓦尔帕莱索市的建筑,融合了欧洲不同国家的特色,是瓦城最终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瓦城屡遭海盗、风暴、大火、地震毁坏,现市区大多为1906年地震后重建;港湾开阔,筑有坚固的防波堤以及现代化的港口设施。

瓦尔帕莱索市地理位置优越,是智利最早的贸易港口。巴拿马运河开通前,该市可与美国的旧金山相媲美,有"智利门户"之称,是智重要的港口之一,有2000多米长的停泊码头,年吞吐能力300多万吨,占智利全国吞吐能力的近四分之一。1915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美洲西海岸通向欧洲的船只绝大部分改道运河。瓦尔帕莱索从此失去了它作为美洲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的地位。突然间船去城空,城市的发展史好像在那一年中断了,而这个历史断层一直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下面我们来到智利海滨花园城市—威尼亚,这里有一尊从复活节岛上运回来的复活节岛人头像。

博物馆门口这尊摩艾石像(Moai)孤零零的站在这里,它是唯一一尊从复活节岛上运来的人头像,额头狭长,鼻梁高挺,眼窝深凹,嘴巴噘翘,大耳垂肩,胳膊贴腹,表情冷漠,神态威严,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



Fonck博物馆。

据考察测定这些神秘石像大约雕凿在公元前1100-1680年间。这些巨大石像使人惊叹,这些雕像代表什么?是谁雕刻的?怎样运输?现在还是世界之迷。我们行程不去复活节岛 ,来这儿目睹从复活节岛运来的人头像吧,以弥补因路途遥远(复活节岛距离圣地亚哥有3795公里)而无法亲临复活节岛的遗憾。





接下来到威尼亚海滨。威尼亚市有海上葡萄园之称,沿海边欣赏10里长滩,观黑石礁和海狮。

瓦尔帕莱索市中心位置的索托马约尔广场。索托马约尔广场中心矗立着海军英雄纪念碑。

19世纪后期南美太平洋Z Z爆发,智利凭借强大的海军打败了秘鲁和玻利维亚的联合军队。(才发现鸟岛的博客中关于“鸟粪”的Z Z描述都被和谐了)

广场上的摊贩。

正义广场。

法院

从正义广场左边的一个小巷走进去,就是上山的缆车站。老式闸机。

很陡吧!这是100多年前制造的紧贴山坡的“高度倾斜缆车”。

由于瓦尔帕莱索地势陡峭,因而在十九世纪就开始发展特有的公共交通体系轨道式缆车。这种缆车介于电梯和铁路机车之间。它们像电梯一样靠缆索牵引上下,又像列车车厢一样有车轮和铁轨。它们的铁轨大多呈30度以上的倾斜。这个有100年历史的古老的缆车索道,当地称:CERRO。199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瓦尔帕莱索不同寻常的缆车系统(高度倾斜缆车)成为世界一百个濒危历史文化宝藏之一。第一架索道缆车于1883年开始使用,至今仍在继续运营。最高峰时同时有28个索道缆车轨道,到1992年剩14个在运营,目前还有12个仍在运营。

两节车厢一上一下,相互交替。

长期以来,居民上山居住、下坡工作,整座城市的流动都是纵向的,而缆车就是纵向流动的大动脉。现在许多家庭都有了汽车,虽然山路险峻,人们也总喜欢开车回家。缆车由于乘坐人员减少,运营收入下降,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使汽车日益普及,就像当年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一样,再一次考验着缆车。


导游本意让我们在周围转一下就乘缆车下山,不知道是谁带的头,大家一直往上走。我们在最后(后一辆缆车上山),就跟着走吧。没想到又见一个艺术殿堂。这里的涂鸦很多,且不乏上乘之作。太多了,这儿只展示部分作品。

瓦尔帕莱索市位于一个地理的断层上。根据地球板块漂移理论,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由于太平洋板块插入南美洲板块之下,把南美洲板块拱起,形成地球板块的断层。智利整个国家就处在安第斯山脉西侧的一个狭长地带上,是地震和火山的活跃区。

在瓦尔帕莱索老城,几乎没有平地,山直接连到海。瓦城的建筑,也就不得不沿山而建。由于山势陡峭,基本上每一家的屋顶,正好与他们邻居的地基持平。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在这座小城生活多年,他的故居共有五层,但每层都直接与地相连(可惜没看到)。它们既不是一层叠一层的楼房,也不是一间挨一间的平房,而是五间房子顺着地势呈45度左右角的倾斜连接。

从港口码头遥望这座城市,可以看到所有的房子都从海边最低处,一层接一层地沿着山坡向山上蔓延。聂鲁达曾经在诗作中写道,瓦尔帕莱索是"一座向天上凹陷的城市"。

瓦尔帕莱索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她的斑斓色彩。那里的大部分房子,并非富家大院,而只是渔民和码头工人的普通住宅。有意思的是,每一户人家都会把他们的屋顶和墙面涂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经过瓦尔帕莱索港口的船只,都要在这里装卸、补给或修理,常需要给船涂新的油漆。在码头上工作的人,就将剩下的油漆带回家去,来美化自己的房屋。由于所有的房子都傍山朝西而建,所以哪一家都不会被邻居挡住落日。傍晚时分,可看到整座山城的每一幢彩色的房子。

彩色的涂鸦,起始于港口做工的漆匠,将剩余的漆料具象地挥洒在建筑体上。艺术家画家一见倾心,脑塞顿开,发扬光大。所以有了今日,小城从海边低处逐层向山上铺展,依山建楼,傍海造屋,彩色的民居和涂鸦的景致如大海般汹涌澎湃。

其实,涂鸦在世界各地并不少见,在南美尤其的多。除在路旁的墙壁上看到外,在车身上、甚至高层建筑的外墙上都会看到涂鸦者喷绘的作品。其中有乱涂乱画的,但也不乏艺术的杰作。不过,对于习惯了整洁干净的城市居民来说,无序的涂鸦毕竟是一种城市的污染,于是很多城市都会立法来禁止涂鸦。尽管这样,很多涂鸦者还会冒着罚款与坐牢的风险,疯狂地做着尝试。这其中有些是贫困潦倒的底层失业者,也有一些是已经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涂鸦,作为一种行为艺术或宣泄的方式,一直保持着它顽强的生命力。不过在瓦尔帕莱索古城,有这样一方能够集中展示涂鸦作品的地方还是不多见的,由此可知这个城市的宽容和开放。


这幢窄窄的建筑现在看是三层,换一个方向看有五层。这里有许多房子都是这样,因一条街道比相邻的一条街道低很多,从远处看就像在房子上面盖房子。










我们一路走到高处,现在开始往山下走。





再说广场中央矗立的海军英雄纪念碑(Monumento a Los Heroes de
Lquique),这尊碑为纪念在1897年智利与秘鲁和玻利维亚之间的伊基克(Iquique)海战中牺牲的海军将士而建。

纪念碑的顶部耸立着阿图罗. 普拉特(Arturo Prat)的铜像。他是智利海军的杰出人物,有“海军第一英雄”之称。他曾经参加过多次大规模Z Z,在1879年的一次Z Z中为国捐躯。铜像的底座是个四方形的石亭,亭子朝向海军总部大楼一面的门楣上刻着阿图罗. 普拉特(Arturo Prat)的名字,底座边缘刻着他阵亡的日期,亭子里面的石牌上镌刻着阿图罗• 普拉特的生平及其对智利海军的贡献。


海港,同伴们认为不安全,不让我进去。只能在这儿看一眼。

返途,去看看国会大厦。

一般国家的国会大厦都是在首都,而智利的国会大厦却是在非首都的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境内;国会大厦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治中心,智利的历届国家领导都是在瓦尔帕莱索的这个国会大厦中就职上任,然后回到圣地亚哥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