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打翻的调色盘(二十八)迦太基遗址

标签:
上帝打翻的调色盘突尼斯迦太基遗址安东尼浴场比尔萨山丘 |
分类: 异国风情 |
离开苏塞,我们回到突尼斯城。




迦太基古城遗址,位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东北17公里处。迦太基在腓尼基语中意为新的城市。据文字记载,公元前814年由腓尼基人兴建,比罗马城早61年。曾是地中海上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迦太基的首都,是当时北非地中海地区政治、经济、商业和农业的中心。其中著名的安东尼浴池,是2世纪罗马皇帝安东尼时期建成,古城内有一座基督教堂遗址,是突尼斯境内最早的基督教堂。挖掘出来的腓尼基时代的遗物,大多是坟墓、石棺和墓葬品。城市兴建后,国力逐渐强盛,版图不断扩大,成为当时地中海地区政治、经济、商业和农业中心之一。腓尼基人的强盛后与罗马帝国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腓尼基人被罗马人击败。按照罗马元老院的坚决主张,迦太基被罗马军队夷为平地。公元前122年罗马又在旧址上重建城市,并使其发展为国内仅次于罗马城的第二大城。698年,它被阿拉伯军队彻底毁灭。

迦太基是北非的著名古国,其中心在今突尼斯境内,约在公元前814年,由腓尼基城邦推罗移民所建。传说推罗王国发生内乱,公主出逃,在海上漂泊了几天,至突尼斯登陆。公主向柏柏尔人部落首领请求借一张牛皮之地安身,部落首领慷慨允诺。聪明的公主把牛皮剪成一条条细细的皮丝,然后连结起来,在山丘上围起一块土地,建成一座城市,取名迦太基。从此,这里成了腓尼基人在北非的奴隶制国家的首都,又是繁华的贸易、文化中心,很快就成为当时仅次于罗马的世界第二名城。到了公元前3世纪,日益强盛的罗马帝国为争夺地中海西部,与腓尼基人三次大战,终于在公元前146年占领了迦太基城,并将其付之一炬,大火燃烧了16天,把这座美丽古城化为一堆废墟。

1979年迦太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片遗址是比尔萨山丘,曾经的皇宫就在这里。

迦太基古城最古老部分位于紧靠海岸的比尔萨山下,是迦太基城的中心。比尔萨山最南部为迦太基生殖女神塔甩特的圣殿。最南端是和萨山拉姆堡商港。比尔萨山上曾建造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墙长达34公里,高13米、宽8米,每隔60米就设一座了望塔。通过发掘,除宫殿、住宅等建筑依稀可辨之外,还发现了一批石棺和随葬品以及拜占庭时代的宫殿遗址。



迦太基古城罗马时代的遗迹残存较多。罗马人在比尔萨山上建有大神庙,露天柱廊上则保存有罗马在迦太基最杰出的胜利神和丰收神的雕像。

站在山顶,地上零星地洒落着一些古迹残痕。厚大的石块砌成的墙基、粗大断折的花岗石圆柱,显示了当年巨型建筑的规模和辉煌;原殿堂廊厦中雕有花篮形、卷叶形、铃形、荷花形、棕榈叶形、兽形、扇形等各式形状的花岗石柱头,雕刻精细,逼真生动。这里也是迦太基帝国的政治中心--政府大厦。


住宅区也保存有雕刻精美的石柱,上面饰有人像、狮头、马身等。在数处庭院的地面上,有2000多年前用各种颜色小石块拼成的镶嵌画,残存部分的色泽依然绚丽华美。画面的内容有马、少年捕鸭、生动的鹿等,这些都显示了罗马时期迎太基镶嵌画的成就。

虽然迦太基帝国在这儿曾经辉煌过,但随着历史的前进和时间的消逝,特别是它在"罗马-迦太基百年大战"中以失败告终,巍峨的皇宫、繁荣的市井、固若金汤的城池,都随着帝国的灭亡而灰飞烟灭。



安东尼浴场(Antonine Baths):约建于公元前2世纪,由罗马皇帝安东尼修建,它是北非最大、也是世界第三大的罗马浴场。从现在有基部残存的柱石可隐约看出地上建筑共有两层,地下层供输水和排水系统之用。浴场采男女分开,两边对称排列有更衣室、热水室、温水室、冷水室、按摩室、蒸浴室、游泳池等12种不同功能的房间。当时浴场在罗马社会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交和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虽然今天只剩下几根矗立的石柱和一些残垣断壁,但从废墟的规模可以想像当时的热闹景像。

供浴室用的水是通过渡槽从60千米外引来的。渡槽全部以石筑成,现仅存数段,3万立方米的贮水池至今仍能使用。最令人陶醉的是从观景台上向湛蓝的大海和矗立在其后的高山眺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