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打翻的调色盘(二十七)苏塞古城和港口

标签:
上帝打翻的调色盘突尼斯苏塞老城港口 |
分类: 异国风情 |
苏塞市(Sousse)是突尼斯共和国的第三大城市,位于突尼斯东部海滨、地中海哈马迈特湾南岸,是苏塞省的省会,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被誉为“海上之家”,有“地中海花园港”之称的苏塞港能同时停泊340艘游艇。距首都150公里,
人口12.5万。老城麦地那是苏塞市的主要景点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塞市经济以旅游业为主,也是突北部地区农牧产品的重要集散地,有棉纺厂和榨油、制革、食品加工等工业。刺绣、花边、珠宝、首饰等工业颇盛。港口主要输出磷灰石与橄榄油,其次是铁矿石、皮革等。该市教育、体育、文化事业发达,有著名的苏斯大学和足球队。苏塞博物馆藏有突尼斯民族艺术瑰宝——镶嵌画,年代最久的作品距今3500年。


苏塞古城保建于公元821年,由腓尼基人建立。历史上曾作为灯塔和烽火台,是沿海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腓尼基人将它称为哈德鲁梅,他们在迦太基建立之前的两个世纪,在那里建立了一个重要的贸易站。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晚期讨伐西庇的战役中,汉尼拔从意大利乘船来到哈德鲁梅,开始利用它的港口并在那里安营扎寨。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靠肥沃的边远地区的农产品发财致富的殖民主义者涌人苏塞。七世纪,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交战,将该城夷为平地。随后,它又从废墟中拔地而起,并有了现在这个名字。但两个世纪后它才在艾格莱卜的统治下重新获得了某种重要地位,艾格莱卜改造了港口并建立了主要的纪念碑。在12世纪,西西里的诺曼人曾将它作为基地,16世纪,西班牙人发动进攻,试图占领它。两个世纪后,它受到法国人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使用了它的港口,1942-1943年冬,港口受到盟军的严重破坏,战后建设了这个现代城市并悉心修复了阿拉伯人聚居区。

看到大清真寺的门开着,我们一行人就进去了,刚开始拍照,就有人出来撵,赶紧走人。



苏塞大清真寺:堡垒般的清真寺建于公元851年,最初有两座防御塔,在早期的几个世纪里守护着港口。尽管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但却惊人的静谧,四方形的建筑,院墙极厚,由一块块巨大的方石叠成,三个墙角各建有一座穹顶塔楼,尖塔的圆顶是后来增加的,无宣礼塔,风格简单朴素,庭院的城墙三面被高大马蹄形拱门柱廊包围,庭院地面由白色大理石铺成,古色古香,十分优雅别致,除了阿拉伯风格的门角和弧形拱门的字符外没有任何的装饰。

苏塞老城有城墙环绕,山石块垒成。城墙南北长700米,东西宽450米,基本上保存完好。城墙东南角耸立着卡莱福方塔,塔底边长8米,顶端边长5米、高30多米,是最古老的伊斯兰式塔。

就在我们附近,一座宣礼塔高高地耸立在我们面前(刚才没看见)。



这是我们刚才进去的大清真寺。

再去看看这座有着高高宣礼塔的清真寺。

查了很多资料才知道,原来这就是里巴特清真寺。

苏塞里巴特(Sousse Ribat)(既有军事功能又有宗教意义的男修道院):建于公元821年,“里巴特”是阿拉伯碉堡的意思,是堡垒式的清真寺,当时在沿海城市的海边都建有“里巴特”,以保卫城市免受敌人的入侵。

里巴特清真寺的大门。

苏塞里巴特(Sousse Ribat):建于公元821年,“里巴特”是阿拉伯碉堡的意思,是堡垒式的清真寺,当时在沿海城市的海边都建有“里巴特”,以保卫城市免受敌人的入侵。里巴特近来也已得到修复,现在看上去就像若干世纪前一样。古老的石柱和柱头排列在入口的两侧,入口由一个吊门保护,顶部的天窗可设岗哨骚扰进攻者。murabitin使用的低矮、阴暗的警卫室位于入口大厅的两侧,其屋顶由相互交叉的拱门支撑。中央庭院四周的房舍供虔诚的士兵作沐浴仪式之用,走廊内则隐藏着无窗密室。在第一层,密室只占据这个四方形院子的三面:南翼有一个祈祷厅,由沉重的十字形石柱分成两个大小不等的架间。面向麦加的内墙上凿有小孔,反映了建筑物宗教与军事相结合的特点。nador既是瞭望塔,又是寺院的光塔,站在它的顶部,苏萨及其周围乡村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没进去有点遗憾。

这幅画就是在苏塞发现。






苏塞市经济以旅游业为主,也是突北部地区农牧产品的重要集散地,有棉纺厂和榨油、制革、食品加工等工业。刺绣、花边、珠宝、首饰等工业颇盛。港口主要输出磷灰石与橄榄油,其次是铁矿石、皮革等。该市教育、体育、文化事业发达,有著名的苏斯大学和足球队。苏塞博物馆藏有突尼斯民族艺术瑰宝——镶嵌画,年代最久的作品距今3500年。


苏塞古城保建于公元821年,由腓尼基人建立。历史上曾作为灯塔和烽火台,是沿海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腓尼基人将它称为哈德鲁梅,他们在迦太基建立之前的两个世纪,在那里建立了一个重要的贸易站。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晚期讨伐西庇的战役中,汉尼拔从意大利乘船来到哈德鲁梅,开始利用它的港口并在那里安营扎寨。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靠肥沃的边远地区的农产品发财致富的殖民主义者涌人苏塞。七世纪,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交战,将该城夷为平地。随后,它又从废墟中拔地而起,并有了现在这个名字。但两个世纪后它才在艾格莱卜的统治下重新获得了某种重要地位,艾格莱卜改造了港口并建立了主要的纪念碑。在12世纪,西西里的诺曼人曾将它作为基地,16世纪,西班牙人发动进攻,试图占领它。两个世纪后,它受到法国人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使用了它的港口,1942-1943年冬,港口受到盟军的严重破坏,战后建设了这个现代城市并悉心修复了阿拉伯人聚居区。

看到大清真寺的门开着,我们一行人就进去了,刚开始拍照,就有人出来撵,赶紧走人。



苏塞大清真寺:堡垒般的清真寺建于公元851年,最初有两座防御塔,在早期的几个世纪里守护着港口。尽管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但却惊人的静谧,四方形的建筑,院墙极厚,由一块块巨大的方石叠成,三个墙角各建有一座穹顶塔楼,尖塔的圆顶是后来增加的,无宣礼塔,风格简单朴素,庭院的城墙三面被高大马蹄形拱门柱廊包围,庭院地面由白色大理石铺成,古色古香,十分优雅别致,除了阿拉伯风格的门角和弧形拱门的字符外没有任何的装饰。

苏塞老城有城墙环绕,山石块垒成。城墙南北长700米,东西宽450米,基本上保存完好。城墙东南角耸立着卡莱福方塔,塔底边长8米,顶端边长5米、高30多米,是最古老的伊斯兰式塔。

就在我们附近,一座宣礼塔高高地耸立在我们面前(刚才没看见)。



这是我们刚才进去的大清真寺。

再去看看这座有着高高宣礼塔的清真寺。

查了很多资料才知道,原来这就是里巴特清真寺。

苏塞里巴特(Sousse Ribat)(既有军事功能又有宗教意义的男修道院):建于公元821年,“里巴特”是阿拉伯碉堡的意思,是堡垒式的清真寺,当时在沿海城市的海边都建有“里巴特”,以保卫城市免受敌人的入侵。

里巴特清真寺的大门。

苏塞里巴特(Sousse Ribat):建于公元821年,“里巴特”是阿拉伯碉堡的意思,是堡垒式的清真寺,当时在沿海城市的海边都建有“里巴特”,以保卫城市免受敌人的入侵。里巴特近来也已得到修复,现在看上去就像若干世纪前一样。古老的石柱和柱头排列在入口的两侧,入口由一个吊门保护,顶部的天窗可设岗哨骚扰进攻者。murabitin使用的低矮、阴暗的警卫室位于入口大厅的两侧,其屋顶由相互交叉的拱门支撑。中央庭院四周的房舍供虔诚的士兵作沐浴仪式之用,走廊内则隐藏着无窗密室。在第一层,密室只占据这个四方形院子的三面:南翼有一个祈祷厅,由沉重的十字形石柱分成两个大小不等的架间。面向麦加的内墙上凿有小孔,反映了建筑物宗教与军事相结合的特点。nador既是瞭望塔,又是寺院的光塔,站在它的顶部,苏萨及其周围乡村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没进去有点遗憾。

这幅画就是在苏塞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