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打翻的调色盘(二十)巴尔多博物馆

标签:
上帝打翻的调色盘突尼斯巴尔多博物馆 |
分类: 异国风情 |
今天早班飞机,前往突尼斯城,到达后参观了巴尔多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经过两年的修整,于去年9月重新对外开放。巴尔多博物馆是北非地区重要的考古与文物博物馆,收藏了数量众多的马赛克镶嵌画。

巴尔多国家博物馆坐落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西北郊巴尔多广场上,是北非最重要的一座考古与文物博物馆。在整个非洲,它的规模仅次于埃及的开罗博物馆,它以自己所珍藏的极其丰富和瑰丽多彩的镶嵌画而闻名世界。

巴尔多国家博物馆是历代皇宫所在地,是一座三层建筑。

博物馆内有四十几个大厅和长廊,展品分史前期、腓尼基和迦太基时期、罗马时期、基督教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时期和希腊艺术品部分。其中罗马时期的镶嵌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些镶嵌画的内容有田园生活、自然风光、渔猎、航海、体育竞技、戏剧歌舞、葬祭仪式以及神话和宗教故事等,色彩协调,技术精湛,虽有近 2000 年历史,仍鲜艳如新。上万件展品都是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展品中数量最多也是最享有盛誉的,是罗马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5世纪)的镶嵌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

第一幅镇馆之宝:海神尼普顿的胜利。在博物馆的第一大厅里展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幅镶嵌画——《海神尼普顿的胜利》。这幅 13.40×10.25 米的镶嵌画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幅镶嵌画,1888年在苏斯城出土的。画面上,海神尼普顿居中,站在由
4 匹海马拉的战车上,威风凛凛。他左手拿着三叉戟,右手挥戈向前。周围由 56
幅椭圆形或六边形的绘有骑着各种海兽的仙女相陪衬。仙女仪态万千,神情各异,数十头海兽也活灵活现。

原来以为马赛克就是墙壁或者地面的装饰品,没想到这么精美。据介绍,镶嵌画首创在伊拉克两河流域,用卵石、粘土块、贝壳为材料,拼成各种图案,人们称它是“洗不掉的壁画”、“踩不烂的地毯”。腓尼基人将这一技艺带到北非,装饰在迦太基的宫殿、神庙、浴池的墙壁和地面上。后来,一代代艺术家将材料扩展到色石、碧玉、天青石、红玉、玛璃、珊瑚和有色玻璃,色彩越来越艳丽。突尼斯因此被誉为“镶嵌画之都”。多年战乱把迦太基的建筑物都毁掉了,但地面和墙壁上的一些镶嵌画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

在走廊过道地面上铺设的马赛克图案《拳击》,是罗马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5世纪)的作品。







镇馆之宝《维吉尔肖像》(公元前3世纪)。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维吉尔肖像。这是一幅高 1.2 米、宽 1.22 米的镶嵌画,它既不是镶在墙上,也不是镶在地面上,而是挂在特别的木架上,两束聚光灯照射着画面,十分醒目,是巴尔多国家博物馆保存的一件珍品。这幅 1893 年在苏塞城出土的《维吉尔肖像》画中,诗人维琪尔(公元前 70~公元前 19 年)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握着诗卷,聚精会神地聆听左侧站立的历史女神克丽亚诵诗,右侧站着悲剧女神美尔鲍曼娜。这幅镶嵌画用了十多种不同色彩的石块,特别用上了绿色玻璃,这在当时的镶嵌画中是少见的。画中的人物形象精致生动,在打开的诗卷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史诗中的“埃尼特”一句诗。它再现了罗马伟大诗人维琪尔的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它证实了那首歌颂罗马帝国起源的史诗《埃尼特》确为维吉尔所著。这表明,镶嵌画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同时又是宝贵的考古资料。







海神尼普顿与四季女人,是保存得非常好的一副画。仔细看,那些用马赛克拼凑出的肌肤,丰满而富有弹性,四季女神的眼神妩媚、传神,身旁还有四季的收获,工艺的精湛令人叹服,的确是精品!


在博物馆二楼墙上,有一幅取材于希腊著名神话故事的镶嵌画,名叫《尤利西斯和西莲斯海妖》,十分引人注目。这幅画幅度为 3.5×1.4 米,是公元3 世纪的作品,在杜卡古迹中出土。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为特洛伊木马献策者)在特洛伊战争取胜后,英姿焕发,站立船头,和战友破浪前进的情景。但是他的手在背后。据说这是他要求下属把他绑起来的。因为他们路过海妖三姐妹的水域死亡岛。画面上有三个人身鸡脚的海妖,她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使得过往的水手倾听失神,航船触礁沉没,使得他们坠入海妖的血盆大口。为避免遭到诱惑,尤利西斯就令人把他拴在桅杆上,并吩咐手下的水手们用蜡把他们的耳朵塞住。他告诉水手通过死亡岛时不要理会他的命令和手势。不久他听到了迷人的歌声。歌声如此令人神往,他向随从叫喊着要他们驶向正在繁花茂盛的草地上唱歌的海妖,但没人理他。海员们驾驶船只一直向前,直到最后再也听不到歌声。就这样英雄尤利西斯战胜了海妖。






在巴尔杜国家博物馆的后面,还连接着昔日的皇宫。宫殿面积不大,却是突尼斯古典建筑艺术的典范,雕梁画栋,辉煌典雅。宫内陈列着历代王室用品,还有历代战争中使用的兵器,反映了突尼斯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历史。可惜我们没时间去了。


巴尔多国家博物馆坐落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西北郊巴尔多广场上,是北非最重要的一座考古与文物博物馆。在整个非洲,它的规模仅次于埃及的开罗博物馆,它以自己所珍藏的极其丰富和瑰丽多彩的镶嵌画而闻名世界。

巴尔多国家博物馆是历代皇宫所在地,是一座三层建筑。

博物馆内有四十几个大厅和长廊,展品分史前期、腓尼基和迦太基时期、罗马时期、基督教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时期和希腊艺术品部分。其中罗马时期的镶嵌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些镶嵌画的内容有田园生活、自然风光、渔猎、航海、体育竞技、戏剧歌舞、葬祭仪式以及神话和宗教故事等,色彩协调,技术精湛,虽有近 2000 年历史,仍鲜艳如新。上万件展品都是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展品中数量最多也是最享有盛誉的,是罗马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5世纪)的镶嵌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

第一幅镇馆之宝:海神尼普顿的胜利。在博物馆的第一大厅里展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幅镶嵌画——《海神尼普顿的胜利》。这幅 13.40×10.25 米的镶嵌画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幅镶嵌画,

原来以为马赛克就是墙壁或者地面的装饰品,没想到这么精美。据介绍,镶嵌画首创在伊拉克两河流域,用卵石、粘土块、贝壳为材料,拼成各种图案,人们称它是“洗不掉的壁画”、“踩不烂的地毯”。腓尼基人将这一技艺带到北非,装饰在迦太基的宫殿、神庙、浴池的墙壁和地面上。后来,一代代艺术家将材料扩展到色石、碧玉、天青石、红玉、玛璃、珊瑚和有色玻璃,色彩越来越艳丽。突尼斯因此被誉为“镶嵌画之都”。多年战乱把迦太基的建筑物都毁掉了,但地面和墙壁上的一些镶嵌画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

在走廊过道地面上铺设的马赛克图案《拳击》,是罗马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5世纪)的作品。







镇馆之宝《维吉尔肖像》(公元前3世纪)。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维吉尔肖像。这是一幅高 1.2 米、宽 1.22 米的镶嵌画,它既不是镶在墙上,也不是镶在地面上,而是挂在特别的木架上,两束聚光灯照射着画面,十分醒目,是巴尔多国家博物馆保存的一件珍品。这幅 1893 年在苏塞城出土的《维吉尔肖像》画中,诗人维琪尔(公元前 70~公元前 19 年)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握着诗卷,聚精会神地聆听左侧站立的历史女神克丽亚诵诗,右侧站着悲剧女神美尔鲍曼娜。这幅镶嵌画用了十多种不同色彩的石块,特别用上了绿色玻璃,这在当时的镶嵌画中是少见的。画中的人物形象精致生动,在打开的诗卷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史诗中的“埃尼特”一句诗。它再现了罗马伟大诗人维琪尔的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它证实了那首歌颂罗马帝国起源的史诗《埃尼特》确为维吉尔所著。这表明,镶嵌画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同时又是宝贵的考古资料。







海神尼普顿与四季女人,是保存得非常好的一副画。仔细看,那些用马赛克拼凑出的肌肤,丰满而富有弹性,四季女神的眼神妩媚、传神,身旁还有四季的收获,工艺的精湛令人叹服,的确是精品!


在博物馆二楼墙上,有一幅取材于希腊著名神话故事的镶嵌画,名叫《尤利西斯和西莲斯海妖》,十分引人注目。这幅画幅度为 3.5×1.4 米,是公元3 世纪的作品,在杜卡古迹中出土。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为特洛伊木马献策者)在特洛伊战争取胜后,英姿焕发,站立船头,和战友破浪前进的情景。但是他的手在背后。据说这是他要求下属把他绑起来的。因为他们路过海妖三姐妹的水域死亡岛。画面上有三个人身鸡脚的海妖,她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使得过往的水手倾听失神,航船触礁沉没,使得他们坠入海妖的血盆大口。为避免遭到诱惑,尤利西斯就令人把他拴在桅杆上,并吩咐手下的水手们用蜡把他们的耳朵塞住。他告诉水手通过死亡岛时不要理会他的命令和手势。不久他听到了迷人的歌声。歌声如此令人神往,他向随从叫喊着要他们驶向正在繁花茂盛的草地上唱歌的海妖,但没人理他。海员们驾驶船只一直向前,直到最后再也听不到歌声。就这样英雄尤利西斯战胜了海妖。






在巴尔杜国家博物馆的后面,还连接着昔日的皇宫。宫殿面积不大,却是突尼斯古典建筑艺术的典范,雕梁画栋,辉煌典雅。宫内陈列着历代王室用品,还有历代战争中使用的兵器,反映了突尼斯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历史。可惜我们没时间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