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阿里大环托林寺扎达土林 |
分类: 户外休闲 |
离开塔钦,我们继续沿着219国道前往札达县。沿途的美景、野生动物让我们应接不暇。

藏原羚(学名:Procapra picticaudata):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黄羊和西藏原羚等,体形比普氏原羚瘦小,体长84~96厘米,体重11~16千克,仅雄性具角,角细而略侧扁。耳朵狭而尖小。四肢纤细,蹄窄;被毛浓而硬直,脸、颈和体背部呈土褐色或灰褐色,臀部具一嵌黄棕色边缘的白斑,其背部暗棕色,腹面、四肢内侧及尾下部白色。
这里野驴真的是很多,路上不时会看到一群又一群。

西藏野驴(学名:Equus kiang):是所有野生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平均肩高为140厘米。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头部较短,耳较长,能够活转动。吻端圆钝,颜色偏黑。全身被毛以红棕色为主,耳尖、背部脊线、鬃毛、尾部末端被毛颜色深,吻端上方、颈下、胸部、腹部、四肢等处被毛污白色,与躯干两侧颜色界线分明。它们外形似骡,体形和蹄子都较家驴大许多,显得特别矫健雄伟,因此在当地人们常常把它们叫做“野马”。该物中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多半由5、6头组成小群,大的群体在10数头,最大群体可达上百头,小群由一头雄驴率领,营游移生活。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一种大型草食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的玉树、果洛、海北和海西州,甘肃的阿克塞、肃南、南北和玛曲,新疆的阿尔金山等地,西藏北部和四川西部也有分布。

西藏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的游人来说,阿里最吸引我们的还是它壮观的自然风光,有人说如果西藏有十分美,那么七分都给了阿里。

札达县地处冈底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象泉河流域,这段路程是阿里境内最危险的路段,也是风光最壮美的地方。凡是去过阿里的朋友都无不被阿里壮美的自然风光所赞叹,札达土林的壮观深深的吸引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

整个札达土林的分布面积达到了两千五百平方公里,平均海拔有四千五百米,方圆以冈底斯山脉的象泉河在山谷间蜿蜒流淌,一路汇集着条条支流的涓涓溪水流入了扎达盆地。据科学家考证,这里曾经是一个方圆500公里的大湖,在神奇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作用下,远古时期的湖底被抬升的越来越高,又在数百万年的风吹雨打下,厚达五百多米基层被大自然这位最神奇的艺术家雕刻的奇形怪状。有些像废弃多年的古城堡,有些像成排站立的武士雕像,有些像高高矗立的瞭望塔,还有些像一群要一跃而起的猛兽。



塔林分为两组,每组塔群中各有3条长塔,每条长塔由数十座或上百座形制相同的小塔串连而成,极为壮观。

古格开国之时,已确定尊崇佛教。当时的藏地佛教虽开始复兴但却仍然混乱。第二代古格王意希沃拨乱反正,兴建托林寺。其后请来的印度高僧阿底峡弘法,以此寺为驻锡地。阿底峡带动了西藏佛教的复兴,托林寺也因而逐渐成为当时的藏传佛教中心。

托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当地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在藏族历史上,托林寺的地位举足轻重。著名的益西沃、阿底峡、仁钦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以托林寺为背景展开,它的建筑风格和壁画明显直接受尼泊尔和印度的影响,也凝结了印度、尼泊尔和拉达克的工匠的心血,是三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

今天我们的运气爆棚。领队和售票的高僧说,她已经是第三次来这里,但是每次都看不懂,能不能请一位讲解。高僧帮我们办好售票后,亲自带领我们大家进行参观了托林寺的各个大殿,并免费为我们讲解了托林寺的历史和殿堂内的壁画,尤其是带我们进入到游人很少能进入的金殿(此金殿就是当年仁钦桑布将梵文翻译成藏文的住所),还领着我们去看托林寺的镇寺之宝:麋鹿角(好大)、恐龙蛋、仁钦桑布的舍利子、阿底峡尊者的脚印;他的管辖范围看完后,又请另一位大师带领我们看另几个未开放的殿堂(其中一个很大),内部多是未修缮,破损的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