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怒江行六库向阳桥手抓饭夜景 |
分类: 户外休闲 |
云南怒江州六库镇,是怒江州州府所在地,地跨高黎贡山东麓至碧罗雪山西麓的两岸,它东与老窝乡相邻,西与缅甸接壤,北接鲁掌镇,南至上江乡。全镇总面积375.94平方公里,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3100米,最低海拔800米。年平均降雨量1115毫米,年平均气温19℃,属典型的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山势总体呈“凹”字型,东西高,中间低,形成高山寒冷,半山温凉,沿江地带炎热,全镇森林覆盖率为56%。

六库是南北方向长长的镇,的江东是老城,江西是新城,我们住在江西边。入住后离晚餐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出酒店往江边走,沿江向北,去看向阳桥。沿路欣赏江边风景,对面的山上有尊大佛,不知是新建还是维修中。

六库镇有个大名鼎鼎的“跃进桥温泉”,因每年春节举行的“澡堂会”而出名,六库东依碧罗雪山,西靠高黎贡山,怒江纵贯其间,江东是政治商业中心,江西是文化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首府就设在这里。白族人说,过去这里是珍禽异兽穴居的地方,土司官常在这里下扣打鹿所以叫“鹿扣”。“鹿扣”是“六库”的谐音,这是一种通俗词源学的比附。汉族人说,这里周围一共有六座山峰,峰峰都有宝藏,共有六个宝库,因此称为“六库”。而较早居住在这里的傈僳族则说,这里常常遍地冒水,地下有龙潭,所以叫龙洞。不同的说法都有不同的依据,不过它们也仅仅只能证明六库是一个古老的地名而已。

路边的金牛雕塑。


江边步道的大树。



这座吊桥是管道专用。

往北边看,有三座桥梁横跨在怒江上。依次是连心桥、向阳桥、怒江大桥。

怒江东岸的老城区。

六库地形狭窄,又因怒江穿城而过,一分为二的江东、江西两个城区分别坐落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脚下,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过江难”曾一度严重阻碍着六库城镇化进程。

六库最早修建跨江桥梁的历史可追溯至1931年,六库土司第11代孙段承钧第一个提出建议在六库渡口的怒江上建铁索桥,并亲自奔波了7年,仍然无法筹足建桥资金,出于无奈,1938年冬季动工时将建铁索桥的计划改为建浮桥,次年春节,六库怒江渡口浮桥建成,但仅仅使用了几个月后,在7、8月份,因为怒江水上涨而被彻底冲毁,之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怒江州境内的怒江、独龙江和澜沧江“三江”上再也没有建过桥了。

向阳桥的西端被大树遮挡了。

向阳桥建于一九七〇年,为木结构桥面柔性汽车吊桥,大桥净跨131米,行车道宽度4米,设计载荷一13级加重车一辆。一九九一年六库怒江大桥建成后,向阳桥仅供人马通行。一九九九年将向阳桥木结构桥面改为钢结构桥面,由通行汽车改为通行人马吊桥。

上游的连心桥。

2018年8月8日,由中交集团扶持新建的“中交怒江连心桥”在六库怒江渡口正式动工,一座具有较高观赏性的现代化大桥即将成为六库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20年6月16日,六库市民期待已久的一座美丽“彩虹桥”终于建成通车了。在蓝天白云下,在古老的木棉树旁,红色的中交怒江连心桥格外雄壮、靓丽,新颖别致的大桥外观令市民纷纷驻足观赏,上桥体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跨向阳桥来到怒江东岸。向阳桥上的标语清晰可见,历史仿佛停留在那一刻。

下游的怒江大桥。六库怒江大桥于1991年3月28日通车,为三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其主跨154米为当时国内最大、亚洲第二,使排路坝城区和老城区真正连为一体,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安全便捷出行。



本来想从东岸的老城区走到连心桥,可是时间有点紧张,不去了。老城区也不能去了,留下遗憾给下次再来一个理由。

江边钓鱼人(不冷吗?)。


返回的路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江西的美食城。


怒江二桥(怒江通达桥)。

傈僳族手抓饭是云南怒江大峡谷傈僳族最具传统风味和地方特色的一种美食。是纯原生态无污染的美食。当客人到来的时候,傈僳族人习惯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把自己家里所能搜集到的的美味,都集中在一个容器中,献出来,让客人吃得尽兴、满意。他们也会因为客人的满意而感到自豪。这就是傈僳族手抓饭。

吃饭时,洗手作碗筷,而后大家围着竹簸箕坐成一圈,先拈一片腊肉往左手掌上涂一层油,而后以右手当筷子,抓起自己想吃的东西放进左手里进行初步的组合,再喂进嘴里。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如果有贵宾,美丽的傈僳姑娘还会在席间唱起独具特色的傈僳歌曲,敬上一竹筒精心酿制的杵酒。

席间美女帅哥到座位上来敬酒、献歌。没有听到傈僳族的四重唱,我问她们怎么不唱四重唱,答道她们正在练习。

在舞台上还有固定时间的表演。

忘了说了,这顿手抓饭很好吃,杵酒也好喝。




走回酒店,江边的夜景随手拍。







前一篇:怒江行(二十七)澡堂会、溜索
后一篇:怒江行(二十九)百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