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行(十四)腾冲到老姆登沿途怒江风光

标签:
怒江行最美公路老虎跳怒江吊桥 |
分类: 户外休闲 |


紫荆花




现在我们行进在怒江最美公路上。

一段段的鲜花隧道。太美了!



怒江美丽公路的建成通车,将极大的提升怒江州内连外通的快速运输能力,助推怒江融入云南省主要城市群、滇川藏国家精品旅游带、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并为开发怒江大峡谷、“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良好的交通支撑条件,对怒江州乃至整个滇西片区的经济发展、物流运输、旅游发展以及国防战备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加快沿线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1月,随着怒江美丽公路的通车,六库至丙中洛的行车时间已由原来的一天缩短为5至6个小时。

这是一条让怒江人充满骄傲与自豪的路,也是一条让怒江插上腾飞翅膀的路。


怒江

怒江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高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江面海拔在2000-800米之间;云南省泸水县以下为下游,河谷较为开阔,岭谷高差已降至500米左右,江面海拔在800米以下。我们现在经过的地段可能因为河床宽水量小,静静流淌的怒江失去了汹涌澎湃的气势;平静得有如碧水长湖,澄澈的江水揉进了几分天光,几分山色。

怒江水在是夏季是黄色的,冬季是很绿的,很清澈的(在丙中洛是车队队长说怒江水是近几天才变成绿色的)。到了夏天雨季来了,雨水曾多,加上山上到处有冰雪融化的水,自然怒江水就往上涨了。水位涨把周边的泥土带入水中,随水流动的泥沙使得怒江水变得浑浊;在加上两岸的悬崖峭壁,泥石流处处皆可见,水流又急,怒江水是黄色的。随着天冷了,旱季到了,雨水量减少,泥沙卷入江水的也少,慢慢地怒江水变成绿色的。


怒江州是七彩云南神秘地州市之一,因“三江并流”中的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怒江虽美,但因自然地理条件等限制,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交通基础设施与内地差距很大。

截至目前,这里尚没有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虽有怒江但因江水落差大、水流湍急而不通航运,到达怒江只有一条必经的准二级公路,而从怒江州府六库沿江而上到达怒江福贡、贡山两县只有一条三级(四级)受天气影响而时断时续的必经公路。州内主干道等级低,路况差,不仅严重制约了沿线各县(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也让不少外地游客闻路色变、望而却步。

如今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这一切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承载着怒江干部群众殷切希望,集“怒江峡谷交通要道+度假旅游+脱贫致富”为一体的“怒江美丽公路”于2020年1月份正式通车了(有资料显示:2020年2月20日泸—丙公路全线通车,但在"疫情"期间,直到3月20日正式对外发布全线贯通的消息,从此怒江、独龙江地区与世隔绝的状态将永远成为历史,新的泸—丙公路全线通车,成了全国最美的公路之一)。



老虎跳。

从泸水市称杆乡政府过去3公里,有个老虎跳。这里的怒江江面很窄,不到20米,传说中老虎能够从江中的巨石上跳过去。

江心巨石林立,如刀削斧劈,将汹涌的江水分割为两股湍流,被誉为“怒江第一险滩”,在国际极限漂流界享有盛名。




怒江天险“老虎跳”,位于泸水市称杆乡境内怒江段,这里怒江江面很窄,约20米左右,两岸峰峦重叠,怪石林立,峭壁如削,江中有一块2米见方的巨石横卧江心,江水从巨石两侧跌落而下,浪花飞溅,惊涛拍岸,轰鸣声震耳欲聋,响彻峡谷。








怒江中间有好几块类似的大石头,老虎跳到底是哪一块?




整个老虎跳滩由四个梯级滩组成,此处江面收窄,江心巨石林立,如刀削斧劈,将汹涌的江水分割为两股湍流,被誉为“怒江第一险滩”,在国际极限漂流界享有盛名。其中,1号滩被定义为5+级别,这也意味着选手将会面临无法预测的危险,救援难度极大,也极具挑战性。因此,“老虎跳”也成为了每一个皮划艇野水运动员证明自我,成就梦想的殿堂。









大家还在看石头,我一个人往回跑,到这座人马桥去看看。

曾经,在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江”上,架设有数以几十计的溜索。溜索一般为钢索的,过去,在独龙江地区及怒江大峡谷的偏僻处也使用过竹篾和藤篾溜索。今天,在怒江上空,架设了许多座永久性公路桥,汽车人马吊桥,而旧时秘境东方大峡谷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溜索多已淘汰,但在偏僻的山野之地,仍在使用。



怒江桥事件:怒江历史上第一座钢缆吊桥:惠通桥。民国《龙陵县志》载:“惠通桥在怒江腊猛渡,离县治一百二十里,为龙赴永通道。道光中(约1836年),潞江土司线如纶倡修,石墩已砌出水面,因未通禀,有责言,遂中止。光绪十四年(1888年),增生李汝亮赴省禀准……,次年,同知覃克振倡捐银……,三载告成(1892年始通土链桥)……,不数年又折,延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同知龙文莅任,复劝段绅逢海等朋捐修葺……。宣统二年(1910年),同知徐嘉钰……,购洋链预备将来改修之用”。《龙陵县交通志》载:“民国21年(1932年),邱天培接任龙陵县长,以建成西式吊桥为施政急务,与第一殖边督办李曰垓共同倡议续修……,得到梁金山的鼎力赞助……,民国24年(1935年)1月14日建成。”1932年邱天培龙陵县长和第一殖边督办李曰垓共同倡议续修,在缅甸华侨公会会长梁金山先生的大力支持,耗资20万银元,聘印度工程师赖月生和旅缅华侨技工到龙陵建桥,材料先火车后汽车运到中缅边界,钢材水泥用骡马驮到怒江工地。钢索,手臂般粗,百米多长,不能断接,只得一圈圈拉开,几人抬一圈,像一条条弯曲的蜈蚣在山谷中蠕动。1935年1月建成,诞生了怒江历史上第一座钢缆吊桥。惠通桥为柔性钢索吊桥,长123米,宽5.67米,净宽4.35米,两岸桥塔中距87.23米,钢桁架塔高7.85米,由上下主索钢缆承重,主索与桥用圆钢吊杆连横梁,纵梁与桥面用木材,每次可通荷载驮马7匹(约2吨)。为云南省柔性钢索吊桥之始。民国28年(1939年)改成公路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向我国发动全面战争,为抗日战争需要,从民国27年4月始至次年2月赶修滇缅公路和改装惠通桥为公路桥,修缮后最大负载10吨。民国31年(1942年)惠通桥被迫炸毁。日军在越南登陆,派飞机大规模轰炸滇缅公路沿线的重要桥梁设施,从民国29年10月28日至次年2月27日,先后出动飞机6次162架次,对惠通桥进行轰炸,虽经抢修,损毁严重,负载降低。民国31年5月4日晨8时,日军先头部队经伪装,混在逃难华侨商车中,到达惠通桥西岸。此时,一辆车因故障拦在桥东头,造成阻车,人们纷纷弃车而逃,一片慌乱。守桥宪兵进行干涉,司机出口恶言,宪兵鸣枪警告。听到枪声的伪装日军以为事情败露,撕开车篷,急忙开枪“应战”。守桥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奉命按原计划立即毁桥。石破天惊的一声“轰隆”!撕心裂肺、地动山摇、震耳欲聋,惠通桥含泪沉默,日军嚣张气焰也随滚滚怒江水被带走。梁金山得知炸桥,老泪纵横,坚定地说:“炸了,再建!决不能让日寇践踏乡土。”模糊的泪眼依稀预见胜利的火花。他以博大的胸襟顺应历史!惠通桥以悲壮“牺牲”而震惊世界,名垂千古!从此,日军永远阻隔在了怒江西岸。惠通桥阻击战胜利,怒江以东的疆土得以保全,从而改写了整个滇西抗日战争格局,打破了日军的整个战略企图,粉碎了日军沿滇缅公路向东突进,直驱昆明的行动,稳定了滇西南乃至整个大西南战局,确保了中国抗战大后方安全。

今天我来到的是亚碧罗桥;据说沿着亚碧罗的羊肠驿道过亚碧罗村,再攀爬几小时的山路,一片有近百座蜂巢的悬壁群就齐匝匝竖在你面前,不由得使你仰天观望,那些蜂巢有的已被遗弃多年,乃至蜂巢和蜂巢衔接处的岩石都被岁月风化成可作药用的岩蜂蜜有的亦已遗弃许久,但依旧紧紧地贴在岩壁上。更多的是还有“主人”的蜂巢。这些蜂巢,大的如簸箕大,小的也有碗口粗,像点点繁星镶嵌在石壁上,蔚为壮观。这些峰巢的“主人”,有的是可叮死人的糊芦蜂、马蜂等,甚而土蜂也去凑热闹,街土飞旋至岩壁中央建筑巢穴世代繁衍,如此多的蜂种,筑巢在同一地带的岩壁上和谐相处,的确是一种奇迹,亦构成了秘境东方大峡谷的又一大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