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爱尔兰行(十八)爱丁堡城堡

标签:
英国苏格兰爱丁堡爱丁堡城堡 |
分类: 异国风情 |
爱丁堡(Edinburgh)是英国著名的文化古城、苏格兰首府,位于苏格兰中部低地的福斯湾的南岸。面积260km²。1329年建市,1437-1707年为苏格兰王国首都。这里古堡雄踞,有王宫屹立,市区建筑古色古香,典雅宏丽,使人想起欧洲的文化名城雅典,因此人们给爱丁堡以"北方雅典"的称誉。早在1995年,爱丁堡的老城和新城就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爱丁堡城堡是皇家一英里大道的起点。

在等候人员集中时突然发现有军乐队演奏,又是换岗仪式,赶紧过去看看,无奈人太多只能在外围看。



从城堡上看下面的老城区。





爱丁堡城堡最让苏格兰人自豪的,是爱丁堡城堡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位置。爱丁堡曾是苏格兰一国的政治、文化的中心,这是哪个古城堡都不曾有过的地位。也正因此,它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沧桑,政治和军事的斗争,使它始终处在中心角色的位置。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漫长的争斗历史中,爱丁堡人表现出来的强悍和不屈的精神,体现了整个苏格兰人的精神风格。

很多人以为,苏格兰、英格兰都是亲兄弟,不存在民族差异,闹独立只不过是满足政客们的欲望,从地方长官变成一国首相罢了。但了解过苏格兰的历史才发现,这种认识错得离谱,他们不是亲兄弟,历史上并非一个国家,而且千年来战事连绵不断,苏格兰一直处在英格兰入侵的阴影之下。
从民族历史上来说,苏格兰人与英格兰人很不相同。凯尔特人是英伦三岛的原住民,公元前一世纪,强悍的罗马帝国来到这个小岛,征服英格兰,但凯尔特人凭着苏格兰的险峻地势将罗马大军抵挡在苏格兰高地之南。罗马帝国四分五裂后,日耳曼人的另一个分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占据了英格兰的地盘,但也是到了苏格兰边界后就没再北上。所以,英格兰曾被各种不同的人统治,凯尔特人、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而苏格兰人的血脉则很单纯,就是凯尔特人。约翰逊说那是因为苏格兰不值得被侵略,苏格兰人可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英格兰才是被侵略、被强暴、被外族控制的可怜虫。




苏格兰的政治舞台在爱丁堡,爱丁堡的历史舞台就在这山顶古堡,堡中房舍甚多,都是在各个历史阶段由不同的统治者扩建的。硕果仅存的八百年前的古董,便是那个圣玛格丽特小教堂(St.Margaret’sChapel),她也是苏格兰人的精神象征。十一世纪苏格兰王,茂康三世(MalcolmIII)续弦再娶英格兰小姐玛格丽特为后,流传至今,仍为人所纪念的嫁妆,便是基督教信仰,因为早期苏格兰另有其他宗教。当茂康与玛格丽特的幼子大卫继位为王时,就在古堡中盖了间小教堂纪念其母。十三世纪,玛格丽特被天主教追封为圣徒。这段期间英格兰与苏格兰常有战争,爱丁堡亦数度易手。西元一三一三年苏格兰人在摩瑞伯爵(EarlofMoray)领导下,包围古堡,破堡之后,考虑避免堡内设施再为英格兰人所用,除了小教堂之外,一律铲平。





苏格兰的政治舞台在爱丁堡,爱丁堡的历史舞台就在这山顶古堡,堡中房舍甚多,都是在各个历史阶段由不同的统治者扩建的。硕果仅存的八百年前的古董,便是那个圣玛格丽特小教堂(St.Margaret’sChapel),她也是苏格兰人的精神象征。十一世纪苏格兰王,茂康三世(MalcolmIII)续弦再娶英格兰小姐玛格丽特为后,流传至今,仍为人所纪念的嫁妆,便是基督教信仰,因为早期苏格兰另有其他宗教。当茂康与玛格丽特的幼子大卫继位为王时,就在古堡中盖了间小教堂纪念其母。十三世纪,玛格丽特被天主教追封为圣徒。这段期间英格兰与苏格兰常有战争,爱丁堡亦数度易手。西元一三一三年苏格兰人在摩瑞伯爵(EarlofMoray)领导下,包围古堡,破堡之后,考虑避免堡内设施再为英格兰人所用,除了小教堂之外,一律铲平。





每年8月爱丁堡就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一年一度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在这里举办。艺术节的高潮是爱丁堡皇家军乐队分列式表演,在这个表演上可以观赏到各个国家军乐团的不同演奏风格,更将爱丁堡城堡庄严雄伟的气氛表露无遗,军乐队的宏大气势,苏格兰风笛的独特旋律,世界各国乐队和舞蹈队的助兴,再加上民族服装或超前的奇装异服,构成一个色彩纷呈的狂欢场面。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排在第一个出场的苏格兰军乐队,风笛、苏格兰裙是他们的标志。中国的军乐团曾参加了2004年的表演,获得了广泛好评。
这张图片就是展现军乐队分列式表演。

东门外两侧的壁龛里的雕像是罗伯特·布鲁斯国王和当年抗击英格兰的英雄威廉·华莱士。左侧是1306-1329年统治苏格兰的国王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the Bruce,1274-1329),他领导了反抗英格兰的第一次苏格兰独立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雕像由苏格兰雕塑家托马斯·克拉珀顿(Thomas J Clapperton,1879-1962)制作。
右侧是苏格兰农民领袖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1270-1305),就是电影《勇敢的心》中的男主角。他在第一次独立战争初期领导苏格兰人民抵抗英军,1305年被俘后被绞死并分尸示众,影片中他临死前高呼“自由”的一幕令人动容。雕像由苏格兰20世纪著名雕塑家亚历山大·卡里克(Alexander
Carrick,1882-1966)创作。这两位铜像人物一位是贵族一位是平民,他们都是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苏格兰最伟大的英雄,因为在苏格兰独立运动中的杰出表现同被视为民族英雄。两尊雕像于1929年被立于此处。


城堡大门上的苏格兰徽章。

中区平台上的整整齐齐地安放着一个个乌黑的古炮,炮口和当年一样一致地对着福思湾,演绎着古时防御森严的紧张气氛。

一路上坡走到城堡的最高处(上区)。


山顶的圣玛格丽特礼拜堂建于1130年,是城堡里最古老的建筑。

苏格兰国家战争纪念馆的背面。


城堡内执行的哨兵。

为了配合这些颇具古风的建筑,古堡城门口站岗的哨兵依然保留着身穿苏格兰传统的服饰的传统。最能代表苏格兰风情的方格短裙,加上佩带的短剑,以及头戴黑色无边软帽,令他们更加雄壮、威武。

国王广场。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四合院,爱丁堡城堡的主建筑群落就在王冠广场周围,南面是大礼拜堂(the Great Hall),建成于1511年,主要用于举行国家性大型庆典。1650年改成为兵营,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进行了重修,现在是冷兵器陈列室。北面原是圣玛丽教堂,一战后改为苏格兰国家战争纪念馆(Scottish National War Memorial)。东面是皇宫(The Royal Palace),现在是苏格兰王室御宝馆。与此四合院西北角相连的还有一个苏格兰皇家军团博物馆(Museum of The Royal Regiment for Scotland)。


苏格兰国家战争纪念馆门前的卫兵。

苏格兰国家战争纪念馆的门楣。

在大卫塔里最值得看的是苏格兰之光,苏格兰王室御宝:皇冠、宝剑和权杖,还有命运石(The


从大卫塔下面的这个门进入,可以到宝物展示厅。人很多楼道很窄,大家都排队慢慢进入,看王室三宝:皇冠、宝剑和权杖(不让拍照),让人叹为观止。

这就是1543年苏格兰玛丽女王加冕时使用的王冠、权杖和宝剑,还有中间那个其貌不扬的命运石(又名“斯昆石”)。(网络图片)

斯昆石来自一个叫斯昆的苏格兰村庄。自九世纪始,斯昆石就是苏格兰国王加冕时站立的“加冕石”。1296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将斯昆石作为战利品带回英格兰,安置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英王加冕宝座“圣爱德华宝座”之下,象征英格兰和苏格兰统一在英王的主权下。之后的700年里,它作为爱华德宝座的一部分供每位新君在加冕仪式上端坐。上一次使用命运之石是在1953年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的加冕礼上。1996年11月30日,英国政府将斯昆石归还苏格兰,还在两地边境上举行了一个交接仪式。虽然现在斯昆石已经在爱丁堡城堡安放,但是英国政府仍然发布了法令,规定将来英王举行加冕典礼时,斯昆石仍然要运回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安放在圣爱德华宝座下。

苏格兰国家战争纪念馆,里面也是不许拍照,进去转了一圈,里面展示有大量的军旗军徽、纪念碑等。


在战争纪念馆对面的大礼堂(The great hall)内部。

这里展示着中世纪以来的各种兵器和盔甲,那5英尺长的巨剑,更是稀世珍品。那门于15世纪制于比利时的著名大炮,在经历了200多次战役之后,如今只能被安置在爱丁堡城堡的地窖里。








大礼堂内屋顶的木质拱架。

苏格兰国家战争纪念馆入口。

圣玛格丽特礼拜堂(St. Margaret's Chapel)。

城堡从公元12世纪到16世纪一直是苏格兰皇家城堡,到17世纪起又重新成为军事基地,曾经是堡垒、皇宫、军事要塞和国家监狱的爱丁堡,防御就显得犹为重要。今天站在上区向下看,在古堡的城墙上,整齐地安放着一个个乌黑的古炮,炮口和当年一样一致地对着福思湾。

城堡下方的王子街花园和新城区,以及远处的大海、港湾。


城墙最左边有一门炮,称为一点钟大炮(One O'clock Gun ),每周一至周六下午一点鸣炮。


圣玛格丽特礼拜堂(St. Margaret's Chapel)据说是爱丁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每周都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爱丁堡妇女轮流到这里来献上鲜花、打扫布置。礼拜堂中美丽的彩色玻璃窗描绘出马克姆三世的圣洁王后,传说礼拜堂就是有其子大卫一世于12世纪初兴建献给她的。

圣玛格丽特礼拜堂内部装饰。




古老的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