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十五)

(2016-09-28 09:30:35)
标签: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影评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十五)

 

《从奴隶到将军》国产故事片——

 

上下集,耗时两小时四十分钟,感觉很长很烦。

九年前看过一部日本影片《三本五十六》,不到两小时,一点也不使人烦闷。写的也是一个将军,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民族英雄(海军司令、大将)所谓英勇一生的故事。此片故事集中讲述,三本的战斗事迹,情节精彩动人,令人目不暇顾。

而相比之下,我们这部《从奴隶到将军》就差了。一年多前我看过此电影文学剧本,也是感觉太繁了。从剧本到电影似乎是删除不少,但没有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题材太大,精彩不多,不能引人入胜。这种剪裁方式,只能把故事压缩,不能使故事更精炼,也不能把电影艺术雕琢得更胜一筹。还是剧本的问题,缺乏一个真实生活锤炼,丰富细致情节的剧本。对于刚刚摆脱文革思想束缚的作者来说,没有更强烈的创作欲望和灵感的冲撞,想要出好作品是件多么难的事情?

饰演罗霄将军的杨在葆,基本上塑造了他理想中的人物。饰演索玛的张金玲温柔文雅,很适合她的性格,她也正在成长起来。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演员向老影星学习和借鉴国外演员的演技,更快地成熟起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十五)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十五)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十五)

 

 

《地下航线》国产故事片——

 

忏悔一场戏,神父语言贫乏。由此联想到我国大部分影片,戏剧化、说教、冗长和味同嚼蜡的语言通病,几乎使人窒息。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国影坛能否出现莎士比亚人物?若不能立竿见影的办法,打造精彩对白也不能吗?这绝不是苛求。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十五)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十五)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十五)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十五)

 

 

《猎字九十九号》国产故事片——

 

特大近景:脚步,扣人心弦的音乐,一层层楼梯,。。。字幕,映出一个穿着雨衣的人来,登梯,走廊,开门,保险柜,盗出猎字图纸,。。。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

这就是影片开头,很新奇新鲜。紧接着,又是女描图员登楼(偌大一座办公楼,竟无一人,雨夜,她又上来干什么?)她开门,突然,特务从窗太上跳下去,。。。确实够玄乎!大概也有三、四层楼高吧?跳得如此匆忙,不摔死吗?还有,片中经不起推敲的地方颇多。

还有,我公安人员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的,一举一动都在意料之中,那岂不单等收网算了?何必故弄悬殊兜圈子?可见剧作并不真实。

当然,敌特真假难分,这点来说是有改进。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十五)

七十年代末,我的影评点滴(十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