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科研与兴趣型科研
(2025-08-09 15:34:08)任务型科研与兴趣型科研
就趋动力而言,我国现有科研可分为任务型科研和兴趣性科研两大类型。所谓任务型科研就是指接受国家、部委、高校或其他部门委托任务而进行的科研,本质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科研过程。其特征是由行政部门确定目标,有完成周期规定,经费有保证,接受任务的科研主体有个人,也有群体。但这类科研不具有可持续性,随着某一项科研任务的完成,该项研究也就终结,科研主体要继续从事科研,就必须接受新的任务。所谓兴趣型科研是指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而进行的科研,其特征是目标由科研主体确定,无固定完成周期,经费自筹,科研主体通常是个人,这种科研类型通常具有可持续性,往往科研目标确定后,主体会为之付出一生。
任务型科研目标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需要,而且经费有保证,因而易激发科研任务主体的充足动力。恩格斯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732页)这是很有道理的。我国建国以后的科研主要是这种类型的科研,它极大地调动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取得的成果众多,实践效能也十分显著,诸如“两弹一星”、高压送电、5G通信、载人航天、新能源开发、新材料制造等成果都是这一科研类型的贡献。我们欲在科学技术领域不断攀登世界高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大力发展这种任务型科研。
兴趣型科研是近代科研的主要类型,无论是牛顿力学,还是达尔文进化论,还是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都是科学家在兴趣支配下获得的成果。至今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也大多是凭借个人兴趣从事科学研究的,只是成果出来后才得到奖励,实践应用后才获得专利支持,并将科研持续下去。我国欲发展社会主义科技事业,不应否定兴趣型科研的重要性,而应给予充分认可和支持。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研面对的是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对象,只凭个人兴趣进行研究是很难做出成果的,而只能由具有巨大实力的国家通过下达任务方式组织科学家群体公关才行,这是大科学时代的重要特征,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优势。但这并不能否定兴趣型科研在科研事业中的作用。实际上,现代社会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非重大科学问题很多,兴趣型科研在科研事业中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忽视这一点并不利于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当然,由于科研个体各方面的限制,其成果的获得肯定会比任务型科研获得成果艰难的多,对此政府部门应给与充分的生存空间。总之,在科研问题上应当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科研积极性,发挥兴趣型科研的功能,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