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人处世之道的十一个准则
(2024-12-30 09:32:57)
一部《论语》其实是孔子及其学生为人处世之道大全,这些为人处世之道包括方方面面,其中有些内容在今天仍有积极性,下面概括出十一个方面,以飨读者并希指正。
一是学习之道。孔子是很爱学习的,从其十有五“志于学”直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积累了大量学习经验和体会。诸如“学而时习之(学而第一•一)”、“温故而知新”(为政第二•十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十五)等言论都是其内容。孔子的这些学习经验和体会,符合学习知识的规律性,对于我们今天践行“终生学习”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教学之道。孔子当了一辈子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诸如收费低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第七•七);教育平等:“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五•三十九);认真负责:“诲人不倦”(述而第七•二);注重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第七•八);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二十二)等等。虽然孔子时代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其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仍十分受学生欢迎,而且收到良好效果。这对我们今天当好教师也是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的。
三是交友之道。孔子一生很重视交友。其交友的基本准则是“信”,他说:“人无信不立”,(颜渊第十二•七)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第二•二十二)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他怎么处世。他的学生曾子也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第一•四)并且主张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在这两方面做得够不够。这种“以信为本”的交友准则无疑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坚守的。
四是言行之道。孔子一生说过很多话,但每次说话又都十分谨慎,从不吹牛;孔子在做事方面则追求勤奋敏捷,从不拖泥带水。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第四•二十四)就是讲的这一准则。据说伟人就是根据这一人生准则给其两个女儿分别起名叫×敏和×讷的。
五是观人之道。孔子一生对很多人发表过评论,但其评论从不轻易做出,而是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当然孔子一开始是“听其言而信其行”的,后来上了当后才改成“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第五•十)。这说明孔子也是不断总结人生经验才得出正确认识的,他并不是什么“生而知之者”。
六是为人之道。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而生也幸而免。”(雍也第六•十九)意思是说为人要正直,不要说假话骗人。因为只有正直为人,才能在世上站得住;反之,迟早遭遇灾难。我们今天有些人总是喜欢说假话,明明自己有不同看法,却硬说同意;明明某人是好人,却硬说其为人不堪。这样为人是十分危险的。
七是共处之道。孔子一生与很多人打过交道,摸索出了与人共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和而不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第十三•二十三)意思就是说,君子之间要和谐相处,但可以保留自己的独立见解,做到同中有异。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国际关系以及同事关系都有意义。
八是利器之道。所谓利器就是要善于使用工具做事。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第十五•十)就是说,工匠要完成自己的活儿,必须先要保证工具锋利好用。在今天,工具包括物质工具和思想工具,但无论什么工具都必须保证科学好用才行,否则就难以把事情办成功。
九是德性之道。孔子一生坚守的道德信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五•二十四》意思是说:自己不愿干的事和所承受的结果,也不让别人去干和承受。孔子的这一道德信条是建立在人类共性(大家的喜怒哀乐都一样)基础之上的。实际上,人类的属性千差万别,故而自己不欲,未必他人也不欲,可能还正是他人所求。因而,我们今天借鉴其这一道德准则时应予分析,除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外,也要做到他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是中庸之道。中庸思想是孔子的发明,并把中庸看成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后来他的后人孔伋(子思)将其发展为中庸之道。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第六•二十九)他所谓的中庸就是指说话办事都要做到不偏不倚、守常不变之意,他还说过“过犹不及”的话(先进第十一•十六)。这一中庸思想对我们说话办事掌握分寸、把握好火候、防止偏激十分重要,应予借鉴。
十一是为政之道。孔子一生没有亲自治国理政机会,但他对为政做官却发表过不少议论。如他有一次在回答子张关于如何从政的问题时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意思是:在官位上不要厌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出自忠心。《颜渊第十二•十四》在回答季康子问政时还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同上,第十七》,这种以上帅下,要求官员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思想,无疑是我们今天各级干部应当继承的。
当然,除上述内容外,《论语》中还有诸多为人处世之道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大都带有时代局限性,故不予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