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不等于自动化
(2024-09-21 14:19:13)现代化不等于自动化
现在有一种认知倾向,即把现代化等同于自动化。认为自动化程度越高,现代化程度也越高,直至人的工作完全被自动机(机器人)所取代。这是对现代化的一种误解。
首先,现代化是整体,自动化是局部。现代化是对现代人类先进生存方式的一种宏观概括,它是由无数方面的特征构成的,例如,社会和谐、公平公正、社会繁荣、共同富裕、和平发展、环境友好等都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自动化只是生产力现代化的特征,它不过是人类生产方式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已(前一阶段是机械化),因而它并不能代替整个人类现代化的内容。
其次,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没有人的现代化没有意义。而所谓自动化的指向恰恰是取代人和人的活动的:生产不需要人了,生活也不需要人了,甚至思维活动也不需要人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还保留有人的影子的话,那就是机器人。但机器人的本质是机器。这样一来,人也就不需要了,整个世界就变成了无人世界。这样的现代化对具体的人还有什么意义?实际上,再高级的自动机也只是人的能力的延长而已:正如雷达是人类视觉能力的延长、电脑是人脑能力的放大、机械臂是人的手臂的强化一样。但这些东西最终离不开人的控制,要与人的需求结合起来才有意义,故自动化永远要以人为中心,为人服务,这是现代化的根本宗旨。
再次,自动化并不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逐步实现生产方式的自动化,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只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并不能直接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人能否全面发展直接受着社会关系的束缚,主要受着阶级关系的束缚。而要打破这种束缚就必须进行革命,包括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只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束缚都彻底解除了,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所以,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创造条件的过程,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只是其中条件之一。
总之,现代化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不同阶段有着各自特殊的任务。而自动化只是生产方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表现和局部任务。把自动化的意义无限夸大,会冲击人们对社会现代化的准确认知,特别是冲击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认知和实践,阻碍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