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动力的三个层次
(2024-07-07 17:35:34)经济发展动力的三个层次
经济发展动力是一个系统,它有三个层次:一是经济系统内部动力,二是经济系统所在的社会动力,三是经济系统外部环境动力。
一是经济系统内部动力。这里所说经济是指从事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社会活动,其基本内容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其中生产力是核心内容。生产力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其相互关系是:消费引领生产,没有强大的消费力引领,生产无法发展起来,因为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消费需要,故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是消费。当然,生产也引领消费,主要是引领消费的方向,为消费提供可能,如手机、高铁的生产都是如此。生产力就是在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除此之外,生产力的发展还受着内部科学技术因素因素的推动,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新质生产力也是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主要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构成,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中,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阶层关系、群体关系,并在这些关系的不断调整中获得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则是推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经济发展的形式;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和量;生产关系则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命运,生产关系则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反作用:落后的生产关系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先进的生产关系则起着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的作用。总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动力。经济只是社会系统构成的基本要素,但不是全部要素,除了经济活动以外,社会还有上层建筑各要素,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方面。这些上层建筑要素包围着社会经济要素,并对其发生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1、政治制度要素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宏观需求和根本保障,从而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战争时期,政治需求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非常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大多受着政治需求的影响。2、道德、哲学、艺术、科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要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着思想动力和保障。例如西方文艺复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文主义思想就为西方近代经济的发展起着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作用,西方盛行一时的“以人为本”的霍桑实验就是对这种精神动力验证,今天美国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也为美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助推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指导方向和思想动力的作用。我们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因时,应充分重视上层建筑因素的作用,不能一味强调物质刺激的功效。
三是经济系统外部环境动力。这种环境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环境的需求动力。迄今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不能孤立发展的,而是必然与国际环境发生着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相互交往中获得发展。现在很多国家都千方百计发展国际贸易就是例证,有些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完全取决于国际市场需求,我国则把发展国际贸易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另两架马车是消费和投资)也是证明。二是自然环境中有利条件的促进作用,中国民间特别重视“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便是证明,习近平主席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名言也是对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事实的肯定。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是一个多层次系统。我们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并应用这些动力,不可只抓某一方面的动力因素。当然,这些动力因素的作用并非是均等的,而是有主次之别的,我们应集中精力抓住主要动力因素,但也不放弃次要因素的动力作用,要树立系统动力观。这样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经济平稳有序向前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