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与求“优”
(2024-04-15 20:54:58)追“新”与求“优”
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们总是有目标追求的。有两个目标常常成为追求的对象:其一是追“新”,其二是求“优”。究竟应把追“新”放在第一位?还是把求“优”放在第一位?抑或是二者并重?这里谈点个人看法。
“新”是一个客观实体概念。事物都是有新旧之分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追“新”事物,努力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体现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尊重。追“新”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物质上的利益,但由于新事物的出现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因而盲目追“新”有时也会给人们造成浪费和损害。故人们在追“新”时,应该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遵规律而行;行为上既要大胆,又要慎重;不要为“新”而追“新”,把追“新”当做目的,否则就成了“赶时髦”。“优”则是一个与主观需要相关的价值范畴。人们总是根据是否有利于自身需要的标准而将事物分出“优”和“劣”来,凡是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事物通常都被视为“优”,而凡是不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事物都被视为劣。凡“优”之物会被人选择,而“劣”之物则会被抛弃。由于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场合对事物的需要不同,因而对事物的“优”“劣”判断也不同,一主体认为“优”之物,另主体则认为是“劣”,反之亦然;同一主体在一定场合认为是“优”之物,到了另外场合则又会认为是“劣”。因而所谓“优”或“劣”是随着主体变动而变动的,并非静止不变。
既然追“新”和求“优”具有不同特点,那么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如何处理两种选择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应当把求“优”放在核心地位,而把追“新”放在基础地位;在时间程序上则应把求“优”放在第一位,而把追“新”放在第二位。这是因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终极目的是选择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之物,因而在“优”和“新”并存的情况下必然会直接选“优”,而且作为新客体具有两重性,或有利于主体的存在发展,或不利于主体的存在发展,只有在对新事物的利弊进行充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选择,故从节约时间成本上看,也必然把选“优”放在第一位。实际上,追“新”并不是目的,而只能是择“优”的手段。既然如此,人们在对客体进行选择时就应把择“优”放在第一位或核心地位,无论面对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时都是如此。当然,追“新”与求“优”并非绝对对立,有时事物的“新”与“优”具有一致性,既“新”且“优”,在这种情况下,就应把追“新”与求“优”统一起来,做到二者并重。
我国社会上目前存在一种求“新”浪潮,这无疑是应肯定的,因为社会发展是新旧交替过程,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求“新”浪潮的出现显示了我国社会发展蒸蒸日上的性质。然而在价值观的引导上,我们却不应盲目追“新”,而只应把追“新”作为求“优”的手段,尽量做到二者的统一。历史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的诸多所谓“新”人和“新”事,但并未都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益处,甚至带来损失和安全隐患,我们应该引以为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