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2023-11-30 11:49:29)中国古代科举制对社会发展的
消极作用
从隋朝开始,朝廷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到各级权力单位做官,这被称为科举制,一直延续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止,共经历1300多年。这种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起着重要作用,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却起着长远的消极后果。
首先,它把知识分子的上升通道集中于读书做官,堵死了其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知识之路,严重障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分子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但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是得不到重视,更没有上升之路的,而学习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知识却是出人头地的唯一希望,于是全社会知识分子都走上了科举成才之路,而关于自然的知识就无人去学习和探索,更形不成骨干队伍了。而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队伍,科学研究自然也就无法发展起来,或只能以“雕虫小技”、“奇技淫巧”的形式存在并应付生活所需了。
其次,它把知识分子的精力全都集中于攻读古代圣贤的书本知识,脱离社会实践,堵死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要创新就必须深入社会实践,深入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然而在盛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信条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要这样做是没有出路的,而只有背诵、领会、应用古代圣贤的书本知识才能通过科举之路并走上成功。至于创新不仅没有必要,更是大逆不道之事。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爬行而无重大社会创新的重要原因。
再次,由于长期的科举制,又导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根本无法起到引领社会变革的作用,而只能成为附在皇权身上的御用工具,为统治者巩固自身政权服务。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少数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先进社会思想的启迪,才开始自省,逐渐担负起引导人民改造社会的重任。而中国共产党则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