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南斗瓢
南斗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842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以问题带科研”的基础理论研究管理模式

(2023-05-03 09:58:53)

谈“以问题带科研”的基础理论

研究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以项目带科研”的科研管理模式在科技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推动我国科技从“跟跑”阶段发展到了“并跑”阶段,个别领域甚至发展到了“领跑”的位置;在为经济现代化服务方面更是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我国进入了“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地位。然而,这一“项目带科研”的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其中最为重要一点是未能促使我国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原理创新滞后,世界级科学大师少见,“诺奖”获得者无几。为此,我们应在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方面发力,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根本改变局面。

要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显然不能再走“项目带科研”的管理模式之路,而应当走“问题带科研”的管理模式之路。“项目带科研”走的是发展应用科学之路,重在推进实践的发展,“问题带科研”则走的是发展理论科学之路,重在推进认识的进步。这里所谓问题,是指自然科学内部各个领域存在的基本理论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直接制约着相应学科的理论发展,而其矛盾解决推进一步,也就会推动该学科基本理论向前发展一步。目前各个自然科学学科内部存在的基本理论问题是很普遍的,但这些问题并未成为学科内研究者的探索重点,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是攻克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短期内难以取得成果,甚至终其一生亦未必能获得成果。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问题解决的显性价值不高,难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直接支撑。由于这两个原因,导致国家整体支持不足,因而很难吸引科学家自觉自愿去投入研究,直至出现恶性循环。因此,要推行“以问题带科研”的基础理论研究管理模式,国家应该加深对基础理论研究对推进整个科学进步重要性的认识,并加大整体支持力度。对于各方面的资源投入,国家不应设定什么回报周期,甚至根本不要期待回报,只要科研人员在场研究即可。此外还有一类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目前看来其必要性和前途未必明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逐渐显现出价值,因而科研工作者个体只要有强烈兴趣和个人条件就可以去研究,其实像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些理论大师研究的问题起初也看不出什么价值,只是由于个人的强烈兴趣而走上科学研究之路,并最终取得成就的。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主要是关于如何培养出基础理论研究大师之问。为了有效回答这一当代中国的时代之问,我们应该拿出相应的方法,开辟出相应的途径,而“以问题带科研”的基础理论研究管理模式可以一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