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傣族佛塔(二)

标签:
明信片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佛塔杂谈 |
分类: 明信片上塔故事 |
3、亭阁式佛塔。这种类型的佛塔有一多边形的高台基座,座台上建单层或多层的仿木结构的亭阁。
这座砖木结构的塔形亭,其构造由座、身、檐、面、顶组成,总高15.42米,宽8.6米,基座高2.5米,砖砌亚字形须弥座,造型十分奇特。全亭周围分八个大面,31个小面,32个棱角。四方开门,每门上两幅雕龙。亭身10层悬山式口檐由12根长10米的大梁支撑,上面覆盖着金黄色琉璃细瓦,呈鱼鳞状,自下至顶渐次缩小,最后聚中在一个金属圆盘下。每重亭檐脊上都饰有小金塔、禽兽形及火焰形琉璃。亭基、亭身上面抹了浅红色泥皮,同时镶了种种颜色的玻璃,金银粉绘印的各种花卉、动物、人物图案。亭顶为木结构,呈锥形,上面竖一根刹杆,四面嵌的金属薄片有网状哨眼,风一吹能发出美妙的哨音。
瑞丽大等喊奘房位于瑞丽市南20多公里,大等喊奘房是一座清乾隆年间修建的佛寺。其旁有一座方形塔亭,顶端有一高高的塔刹,具有浓厚的傣族特色。
4、树包塔。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芒市第一小学的校园内。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芒市第十七世土司放愈著为纪念一场胜利的战争而修建了此塔。此塔系砖石砌成,高约十余米,呈八角形,神龛内竖着佛像。砖砌的塔身天长日久出现了裂缝,风中渐渐积满了尘土,一粒榕树种子被风或鸟带到了塔缝中,春雨浇下,种子生根发芽,于是古塔就渐渐被榕树包了起来,形成树包塔奇观。
如今塔顶上的树已高达30余米,树冠覆盖近1000平方米。
5、高基座佛塔。这类佛塔是西双版纳佛塔中较普遍的塔型,其特征是基座或塔身采用折角多边的砌法,如“亚”字形折角,使塔造型显得绚丽多彩。
德宏风平佛塔位于潞西芒市城西约9公里处,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1966年文革中被毁,1986年重建了现在这座佛塔。
重建的风平佛塔,塔基225平方米,塔座呈折角“亚”字形高基座。主塔通高23米,顶镶金属帽,四周环列小塔28座,犹如众星捧月,拱卫于母塔四周。
曼听佛寺地处景洪城郊东南2公里的傣族村寨曼听村的南面,与曼听公园相连。曼听佛寺和大白塔始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即公元669年。其基座和塔身均采用六边形的砌法,基座和塔身且浑然一体呈尖锥状。犹如拔地而起,高高耸立。
位于勐海县城东南佛双公路7公里处的曼垒村后山顶上。母塔高9米,子塔高6米,其间有两座小佛寺。两塔均为八边形束腰砖砌基座,高高的基座上托三层圜丘塔身,造型别致。
6、楼阁式。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镇,有87座缅寺,其中一座缅寺佛塔呈楼阁式,这在傣族佛塔中是很少见的。具体资料没查到,看图像是三层,上两层四面佛龛中显见佛像。
7、井塔。傣族所信仰的小乘佛教偶像中,除佛祖释迦牟尼外,往往还要绘塑正在沐浴洗发的“婻妥纳妮”(土地神)的形象。傣家人以为圣洁的水是由大地之神“婻妥纳妮”赐给的,为了让生命的源泉永不枯竭,按照佛教的信仰修建成不同类型的井塔。于是经常将井栏、井台、井盖等融为一体,修建成形式多样的井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