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12月16日 日记 教学手记:《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前世今生

(2009-12-16 00:00:00)
标签:

杂谈



   博主按语:本文谢绝转载。

    正在给学生讲授日本作家栗良平写的《一碗清汤荞麦面》。备课过程中,我从网上收集了一些资料,这些资料众说纷纭,多有冲突,Rummy要系统考证一番,以正视听。

    《一碗清汤荞麦面》这篇文章最早在中国公开发表,是在1989年的《读者文摘》上。《读者文摘》就是今天的《读者》,因为和美国的《读者文摘》重名,最后被迫改名。在1989年第11期《读者文摘》上发表了《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最早版本,作者标注为铃木立夫,译者万德惠。

    紧接着,1990年的《电影·电视·文学》杂志发表了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剧本。作者标注为栗良平。这篇剧本和《读者文摘》发表的小说版本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剧本最末,增加了提示:“1989年5月20日于东京千石”。

    这篇文章的原作者到底是铃木立夫,还是栗良平呢?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87年,在1990年的时候,被改编为电影剧本,在1990年的时候被拍摄成电影,后来由央视六台引进。

    问题仍然是:这篇小说为什么最早被标注为铃木立夫所写呢?Rummy不妨作出以下猜测:1,铃木立夫和栗良平是同一个人;2,如果说铃木立夫和栗良平之一人是小说的原作者,则必有一人抄袭了另一人的作品;3,铃木立夫是小说作者,而栗良平是电影剧本的改编者;4,是最初的翻译者不小心弄错了原作者。上述四种可能,Rummy认为第四种是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是最早的翻译者万德惠弄错了原作者的名字。铁证是:漓江出版社出版原作者专集的时候,找到原作者,获得了作者作品的中文简体版的授权!这是铁证。

    这篇小说发表之后,在日本、韩国发生了长久的、广泛的影响,经过中国《读者文摘》的推介,终于被收录到中国初中语文课本上(后来,也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和职专语文课本,这是后话)。Rummy即是在93年上初二时从语文课上最早学的这篇小说,当时老师讲课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不过,93年的初二语文课本收录的这篇小说显然不是根据《读者文摘》的译文改编的,而是另有译者,题目变为《一碗阳春面》,译文内容有不少差异。

    那么,《一碗阳春面》和《一碗清汤荞麦面》有哪些差异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说清楚荞麦面和阳春面有什么不同。Rummy不知道日本国内的阳春面是什么样子,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中国风味的阳春面和日本除夕吃的荞麦面肯定不是一种面条。Rummy的结论是:把这篇小说的题目翻译为《一碗阳春面》,是一种错误。原题目是《一杯のかけそば》,意思是“一碗汤面”!

    这种译者擅自更改题目的做法是有渊源的。波斯古典诗人萨迪的诗集《花园》被中国人翻译成《蔷薇园》,原因是《花园》没有诗意,而改成《蔷薇园》,则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所以,日本的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被翻译成《一碗阳春面》是“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的”;而日本在除夕之日吃荞麦面的确是他们的风俗,这在小说中是有明确提示的。

    总的来说,无论是《读者文摘》,还是《电影·电视·文学》杂志,都把这篇小说的题目翻译成《一碗清汤荞麦面》,是符合小说实际情况的,是根据小说内容通盘考虑的结果。而初中语文课本翻译成《一碗阳春面》,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也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不能把日本人除夕之日吃的荞麦面当做中国人意义上的阳春面!

    无论是《读者文摘》也好,还是《电影·电视·文学》,还是初中语文课文,都没有得到原作者的授权。最终得到原作者栗良平授权的简体字版本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一碗清汤荞麦面》,这才是最权威的译本。原因是:这本书、这个译本得到了原作者的授权。问题就这么简单。

    目前,《一碗清汤荞麦面》最流行的译本系统有三个:1,《读者文摘》的译本;2,初中语文课本的译本;3,《电影·电视·文学》的电影剧本。通盘考察三个译本,Rummy发现,《读者文摘》的译本是严格按照1987年发表的小说原作翻译的,而电影剧本则是1990年改编的电影剧本,改编者待考;初中语文课本的译本是专门为收入教材而专门翻译的。

    关于作者的身份还有一个谬误需要澄清: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习指导与练习(第1册)》第43页称:“栗良平,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极大的谬误,可笑至极!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是川端康成,而不是栗良平,栗良平从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本指导书的谬误,已经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师,谬种误传,危害不浅!日本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只有:1968年川端康成;1994年大江健三郎。

    还有一个问题仍然需要澄清:Rummy在金乡参加培训的时候,有一位老师说,这篇文章体现了日本战后的经济苦难,是战后社会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可笑至极的说法。这篇小说的日文原作,在开头处有一句话:“この物语は、今から15年ほど前の12月31日、札幌の街にあるそば屋「北海亭」での出来事から始まる”,白纸黑字,明明是写的“15年前”的事情,和日本战后有很么关系。这篇小说写于1987年,15年前即1972年,七十年代的日本已是很发达的国家,进入了高度繁荣的后工业时代,和日本战后的困顿国境已不能同日而语。这篇小说的主题不可从战后这个背景下分析,只能从“家庭的亲情”、“商家的温情”两个角度予以分析,和战后没有任何关系。

    最后,我总结一下自己的看法:

    1,《一碗清汤荞麦面》写于1987年,作者是栗良平,小说的开头有“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于15年前”。原题目的意思是“清汤荞麦面”;翻译成《一碗阳春面》,是译者的擅自更改。

    2,1990年,这篇小说被改变成电影剧本。改编者待考。剧本的中文译本发表在同年的《电影·电视·文学》刊物上。剧本对小说原作做了很多修改,是电影语言,而非小说语言,一些能体现时代背景的语句被删除。相对于小说原作,剧本的语言更加流畅,更加注重场景的描写,很适合拍摄。此时,原作者被首次标注为:栗良平。

    3,1989年,中国兰州《读者文摘》(即今日《读者》)杂志,第一次把这篇小说引进中国,译者万德惠是根据小说原著改编的,而非电影剧本;但是原作者被标注为:铃木立夫,这种错误为什么会产生,待考。

    4,在九十年代初期,中国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了这篇小说,作者标注为:栗良平。这个译本显然是教材的编写者根据小说原著翻译的,题目被首次改为《一碗阳春面》,这个题目是不符合原著意思的。

    5,目前,这篇小说的中文译本有两个题目:“一碗清汤荞麦面”、“一碗阳春面”。总的来说,前者符合原著精神,而后者是译者的擅自更改。阳春面是中国江南的特色面食,和日本除夕之日吃的荞麦面,有本质的不同。

    6,作者栗良平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者是川端康成。日本国只有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参考书纯属谬种误传,危害甚大。

    7,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十分集中的,决不能附会成日本战后的国情。金乡集训时,老师们“日本战后的国情写照”的分析,Rummy不能赞同,并且深表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