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语:本文谢绝转载。引用观点请注明出处。
从一套刚刚发行的邮票说起
今年9月份,我国发行了一套名为《京杭大运河》的邮票,其图案内容分别是:1,北京通州燃灯塔、通运桥;2,天津天后宫、镇海楼教堂;3,聊城山陕会馆、临清舍利塔;4,淮安清江闸、总督漕运衙门;5,扬州文峰塔;6,杭州富义仓、拱宸桥。
令人遗憾的是,邮票没有选择济宁的名胜。明清时,运河沿岸的城市中,济宁的地位十分重要,为什么大运河邮票没有关注济宁。邮票的第三枚选择了聊城的山陕会馆、临清的舍利塔,而济宁却什么也没有。
邮票的事咱先放下。先关注一下第五枚邮票中的名胜:扬州文峰塔(附图)。有金乡朋友在博客中写道:“查阅大型工具书得知:中国以文、以峰命名的塔不多,而金乡之塔却能兼有文峰二字。”不知道这位朋友查阅的是什么工具书。塔以“文峰”命名,何止一座,国内至少有数十座之多。文峰塔为什么会这么多呢?
何谓文峰塔——“塔在巽峰则文运胜”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过来的建筑,梵文中读作“窣堵坡”、“浮图”,亦有译为“塔波”、“浮屠”的。俗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思是说,救人一命的功德,胜过修建一座七层的塔。隋唐之后,开始定名为塔。
塔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在为佛教服务的同时,开始走向世俗,衍生出了观景塔、风水塔、文峰塔等各种用途的塔。
文峰塔非专名,是塔的一个门类。从广义讲,文峰塔也是风水塔,是用于祈求文运的,风水上说:“塔在巽峰则文运胜”。巽位在东南方,所以很多地方喜欢在城的东南建塔,以占据风水,祈求文运。
明中期尤其万历之后,南方修建文峰塔的风习臻于极致,在文运昌盛的苏南浙西地区,不少乡镇都有文峰塔。北方也有文峰塔,但不如南方兴盛。万历年间修文峰塔甚至成为一种风潮。
仅就Rummy所知,有文峰塔的城市就有:安阳、洛阳、汾阳、宁波、徽州、祁门、钟祥、许昌、扬州、金乡等,这远不是全部,还有很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凡是叫文峰塔的,大多建于明万历年间及之后。
佛塔与文峰塔的关系
塔的形制从隋唐到明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研究古建的学者,从古塔的艺术风格上能辨析出隋唐、宋、明清几种不同的类属。当年梁思成来兖州考察兴隆塔时就断定:兴隆塔是一座具有明显宋代风貌的砖塔。梁的判断是科学的,他并不否认后世对兴隆塔有过揭底大修,兴隆塔虽然历经大修,仍然保持了明显的宋代风貌,兴隆塔可以判定为宋塔。
在金乡,与祈求文运相关的建筑文峰塔、魁文楼、文昌阁均相距未远。星湖北岸有文庙,文庙以星湖为泮池,以湖上石桥为泮桥,湖中有魁星楼,湖西有文峰塔,这是何等的吉利!
既然文峰塔是风水塔,那么文峰塔是否可以和佛塔划清界线,一律判为两类呢?不能。各地的文峰塔和佛塔的关系约略有三类:
1,以佛塔为文峰塔。即,不再专门建文峰塔,以现有的佛塔当做文峰塔。例如河南安阳的天宁寺塔,乾隆年间彰德知府黄邦宁认为和孔庙相距未远,可以祈求文运而题写了“文峰耸秀”的匾额,此后此塔俗称文峰塔。金乡文峰塔也是这类,先是佛塔,后也被当做祈求文运的风水塔。
2,先为文峰塔,后和佛陀有了殊胜因缘。目前不少文峰塔里雕刻了佛像,乡人也会去文峰塔下拜祭佛陀。
3,纯粹的文峰塔,兼做观景塔。这种塔在南方多见,是单纯用于祈求文运的,和佛教没有发生殊胜的因缘。浙江宁海、江西九江两座文峰塔即为此类。
金乡文峰塔与光善寺及塔
在金乡文峰塔下,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光善寺塔”。这块石碑告诉我们,文物工作者把此塔定为光善寺遗物。金乡文峰塔是光善寺塔吗?这是一个貌视简单,实则重要的问题。
我们在来看看史料是怎么记载的——
万历元年《兖州府志》载:“光善寺 在县治东,未详创始。有塔九层。元至大四年重修,永乐元年修成,成化十五年增修。”
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载:“光善寺 在县治东。有塔九级。未详创始。嘉靖四十年重修。”
乾隆十一年《金乡县志》载:“县治东有塔一座,元至大年修。明嘉靖年僧觉住,重修殿宇”。
同治元年《金乡县志》(实修于咸丰)载:“光善寺,城隍庙东,俗呼大寺,有古塔,所谓文峰摩空者也。”
“城隍庙东”和“县治东”是是同一个位置吗?如果能找到一幅同治年间的城区地图,问题就简单了,仅靠Rummy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无法做出“城隍庙东”和“县治东”是同一位置的判断。但是,同治版县志又说“有古塔,所谓文峰摩空者也”,仅凭这句能做出文峰塔就是光善寺塔的结论吗?可以的。同治距离今天不过百余年,如果“古塔”和“文峰摩空者”并非一塔,必会各有遗迹且在文献中体现,然则文峰塔必为光善寺塔。
下面分析一下史料,看看光善寺和塔的基本情况。
万历元年版《兖州府志》载:“光善寺 在县治东,未详创始。有塔九层。元至大四年重修,永乐元年修成,成化十五年增修。”“元至大四年重修”是指塔,还是指寺呢?根据该卷通例判断,“元至大四年重修”的是寺,而非塔。
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载:“光善寺 在县治东。有塔九级。未详创始。嘉靖四十年重修。”于慎行弃“元至大四年重修,永乐元年修成,成化十五年增修”这段话不用而只用“嘉靖四十年重修”这个判语,这是不是意味着原有的光善寺到嘉靖四十年已彻底毁弃,而又重新修建的呢?仅凭这现有史料无法做出判断,Rummy仍然谨慎的认为在嘉靖四十年的时候,此寺仍有,但已残破不堪,于是“重修”。
即,万历元年、二十四年的《兖州府志》,均表明“有塔、有寺”。问题是:府志对塔的判语只有一句:“有塔九层(级)”,并没有对塔的历史做出明确的说明。在二十四年府志中,甚至对寺的渊源都未加详细说明,只说:“嘉靖四十年重修”。
这座塔的渊源能追溯的更早吗?
金乡县文峰塔并非始建唐代
当代人编《金乡县志》载:光善寺塔“建于唐贞观四年”。当代县志的编写者是如何判定此塔为唐朝遗物呢?依据仅是民国三年立的一块石碑,此碑镶嵌在塔内,碑文曰:“按邑乘所载,是塔建于唐贞观四年,迄今千有余岁,风雨侵蚀,基址剥落,爰集同城商绅募大钱一百二十千有奇,粗为补修,俾以不朽云。民国三年阴历甲寅三月溯日记。铁笔王泮水。”
碑文中判定为唐塔的依据是“邑乘”。“邑乘”者,地方志也。那么此方志又是什么方志?不详。会不会是乾隆版、同治版《金乡县志》呢?查乾隆版《金乡县志》、同治版《金乡县志》,均无“光善寺塔建于唐贞观四年”的说法。
于是,我们见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记录光善寺塔为“唐塔”的史料,全都不早于民国!记录此塔为唐塔的民国史料又只有这块石碑,而这石碑依据的却是根本找不到“邑乘”!
退一步说,假设有这本“邑乘”(方志),也不能消解上面遇到的尴尬。因为即便找到这本“邑乘”,我们也会沿着这本“邑乘”提供的线索继续追索下去,而这条线索只能追溯到《兖州府志》,再往上就无法追索了。
当代人编写、出版于1996年的《金乡县志》说:“位于金乡县城中心,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年),亦称光善寺塔。文峰塔系砖石结构,石台底座,砖砌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建筑,顶为铁质葫芦型,高49.3米。”
当代人何以得出这些结论?连对史料进行最起码的甄别都没有,仅凭附会和臆想,不讲学术规范,不讲逻辑规则,就胡乱得出了这些根本靠不住的结论。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居然搞不清楚塔是十三层,还是九层。等找到一张拍摄于1937年的老照片的时候,这种疑惑才消歇。照片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金乡文峰塔是九层,而非十三层。
还有一条伪证需要反拨。有论者称在塔的三层的“佛龛内镶嵌有开元4年铭文的石浮雕佛像”。哎,见过说谎的,没见过这么说谎的。哪来的什么“有开元4年铭文的石浮雕佛像”?不会是指那个民国三年的石碑吧?作伪到了这个份上,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塔就在那里,你爬上去看看好了。咱再退一步说,即便有这么个佛像,就能证明是唐塔吗?前世的浮雕,后世收集来嵌入,可以不?
话说到这里,结论十分明了了,即:1,说金乡文峰塔是唐塔,缺乏充分的理据,是后代人没有详加考证,臆想附会的说法;2,对此塔最权威的记录是两套万里版《兖州府志》,府志之前,此塔无载;3,民国之前的史料中从未有过“光善寺塔”“建于唐贞观四年”的说话;4,清朝编写的《金乡县志》对此塔的记载,和《兖州府志》并无冲突,从明府志到清县志是先后承接的,但和“建于唐贞观四年”毫无关涉;5,塔里所嵌石碑载“是塔建于唐贞观四年”,为民国新说,此之前绝无此种说法;6,1996年出版的《金乡县志》仅依据民国三年的这块石碑,就敢断言此塔建于唐朝,有违学术规则、逻辑规则。
那么,金乡文峰塔又建于何时呢?
金乡文峰塔建于何时呢?史料告诉了如下信息:1,在万历年间,有光善寺,寺中有塔,塔高九级;2,万历版《兖州府志》认为,“此寺至大重修,万历修成,成化增修,嘉靖又重修“;3,万历年间,此寺有塔,但塔的历史无载;4,直到咸丰末,依然有塔。
我们面临这样几个问题:1,至大时重修寺庙时,是否同修此塔?如果至大时始修,是否和寺一样,永乐修成;如果此时未修,是否在成化时增修?2,嘉靖重修寺院时,此塔是否才开始修建,如果以前已经修好,此时是否进行了揭底大修?3,万历之后,直到乾隆间,再到同治间,此塔被揭底大修过?
很遗憾,上述问题我们全部没法确切回答。我们真的没法确知此塔修建的年代吗?是的,我们无法从史料中推知此塔修建的确切年代。
怎么办?这只能借助古塔的风格来推断了。风格是抽象、模糊的归类,除非有明确的区别性特征,否则仅靠风格的厘分,是不能确认修建年代的。
文峰塔有明确的区别性特征吗?有的。文峰塔具有明显的明清风格,和唐塔迥然不同,也和宋塔有较大的差异。
古塔的时代风格是一个大话题,如果说唐塔和宋塔之间、宋塔和明清塔之间有“过渡风格”,那么唐塔和明清塔之间的风格差异还是巨大的。关于古塔艺术风格的话题,容后细说。
下面提出Rummy的看法,这些看法仅仅是一组有待商榷的观点——
1,文峰塔可能修建于元至大四年到明朝永乐元年之间;2,文峰塔也可能修建于成化十五年;3,此塔也可能是嘉靖四十年重修寺院是增修的,抑或此时经行了揭底大修;4,上述三个观点必有一个成立;5,嘉靖四十年,此塔可能进行过揭底大修,使得此塔最终具备了明显的明朝风貌,并保持到今天;6,万历后,此塔虽经多次维修,但艺术面貌未大变。
说说民国三年文峰塔大修的情况
民国三年,
未完待续——有空了继续研究

文峰塔旧貌。据说在1937年日军进攻金乡时,日军炮火让它损失了塔顶。亦有当地老者对Rummy讲:当年刘邓部发动鲁西南战役时,晋冀鲁豫解放军的炮火摧毁了塔的上几层,此说待考。照片作者失考。
此图拍摄于1937年,明白无误的表明,文峰塔是9级。照片作者失考。

《京杭大运河》邮票之“扬州文峰塔”

河南许昌文峰塔,仔细观察此塔的艺术风貌,不妨和金乡文风塔对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