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学校长陈时》连载8:倾家兴学路

标签:
裴高才作家、文化学者教育家传记文学非虚构文学作品辛亥革命文化 |
分类: 名人传记 |
历史的车轮进入晚清宣统三年,即农历辛亥年,垂暮老矣的清廷王朝,已是江河日下,摇摇欲坠。
辛亥年春,踌躇满志的陈叔澄在获得日本中央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黄陂故里。春节后,他来到父亲在武昌城创办的中华学堂,一方面在学校兼课、代理父亲管理学校,筹划着如何将自己的所学致力于教育兴乡;另一方面,他还频繁与在武昌的留日同学、同盟会诸同志广泛交流。
树欲静而风不止。当陈叔澄前去访问同盟会湖北支部参议部长、共进会与文学社领导人,也是黄陂同乡的蔡济民。蔡济民告诉他,一场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于斯爆发了,湖北派出军队前往四川镇压……
“大江流日夜,鼓吹功不朽。”盛夏时节,陈叔澄看到革命组织文学社机关报《大江报》1911年7月26日在头版首要位置,发表了留日好友、国学大师黄侃(化名“奇谈”)题为《大乱者,救中国者之妙药也》的社论。文中这样写道:
“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膏肓之疾,已不可为。……故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呜呼,爱国之志士乎,救国之健儿乎,和平已无望矣!国危如是,男儿死耳,好自为之,毋令黄祖呼佞而已。”
陈叔澄一口气读完这篇两百三十个字的短文,情绪从沉痛悲愤转而慷慨激昂,公开呼号以“极烈之改革”,唤醒中国“四万万人之沉梦”,鼓吹“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随着此文的跌宕起伏笔触,他越读越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倍受鼓舞。
可是,湖广总督瑞瀓得报后,顿时恼羞成怒,当即饬令江汉关道率兵包围《大江报》报馆,封报抓人。这更使陈叔澄清醒地认识到:清廷反动政府不推翻,就很难实现教育兴国的目标了。
辛亥年秋天,也就是1911年10月10日清晨,武汉三镇黑云压城城欲摧。得知“首义三烈士”英勇就义,陈映寰是可忍孰不可忍,投身到打碎晚清湖广总督国家机器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见证了走向共和的第一面旗帜——九角十八星旗,飘扬在武昌城头。并出任军政府财务秘书。
1912年4月10日,刚刚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首访武汉,陈叔澄再次当面聆听了孙先生的激情演讲,其要义是“社会事业,在今日非常紧要”。他反复揣摩中山先生的话语,认为民国成立以后最要紧的社会事业,就是“以教育为陶冶共和国民要图”。于是,他毅然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出公职,在教育救国上一试身手。同时,取名“陈时”明志,意在“教育兴国、正逢其时”。1912年5月13日,陈时与父亲陈宣恺与伯母捐出家中主要财产,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本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
在陈家此次与后来捐出的三百石田产中,以长短结合的方式,即开办经费、经常经费与学校的发展基金(修建费)各三分之一,以保证学校的持续发展。难怪私立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赞曰:“我和陈时校长相比,自愧不如;陈校长办中华,既出力,又出钱;我办南开,别人出钱,我只出了点力。”
就这样,陈时父子凭借这笔家产,一不依赖官府、二不依赖洋人,以陈氏家族的幸福供给,作为中华大学创校的基础,趁辛亥革命鼎兴之机,筹建中国第一所私立本科大学。
1912年8月,学校正式招生,共招收了学生700余人,学生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与天涯海角等全国15个省份。陈时如是说“中华大学于民元应运而生,承社会君子的极力赞助和校内先生苦心孤诣的惨淡经营……”而且,学校男女生兼收,开湖北女子高等教育先河。
中华学校由陈宣恺任校长,陈时作为代理人主持日常工作。起初,租借的校舍分别在武昌府后街与昙华林两处。其中,武昌府后街十四号的校舍位于今天的武汉市自由路,这是黄陂籍清代漕运总督周恒祺所置的故居,此时由其子周福阶继承。
1912年10月,陈宣恺当选为湖北省议会议员,他即呈请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兼湖北都督黎元洪,列举学校办学宗旨和规模,黎元洪会同湖北省民政长夏寿康一道,拨发湖北督粮道旧署旧址的叶公祠与蒲圻庙,也就是今天的武昌粮道街文华中学校园,作为中华大学的永久校舍。
民国政府为激励民间办学,特地给陈宣恺、陈时父子颁发了四等嘉禾奖章,并授予“嘉惠士林”“毁家兴学”二匾。是时,中华大学由总务主任李式金与系主任邹昌炽率领大学、中学生五六百人专程前往祝贺。他们先到汉阳门码头轮渡到汉口,在大智门火车站乘火车到横店,然后步行前往黄陂县城郊自强村陈家中湾陈宣恺宅邸。师生在此聚餐三餐,于次日返校。师生亲历者邹昌炽与张旋平曾有《远足陈宣恺老先生官邸》忆文。每个师生获赠折扇一把纪念,扇面印有陈宣恺题写的诗文,云:
“民国四年六月六日,大学师生远足旅行,栖居黄陂自强村寒舍纪念。有感而发曰:绿荫阴浓夏日长,蓬门天使锅华章。十三玉版题磐石,五百歌声到草堂。骐骥驰骋神禹甸,风云际会木兰香;民间疾苦殷勤记,腹笥经纶自主张。
中华学校正式迁入今天武昌文华中学校园后,陈宣恺、陈时父子又根据教育部1912年10月颁布的《大学令》,购买粮道大巷毗连校园房产以扩大校舍,改善办学条件。
1913年4月,陈宣恺、陈时父子正式呈报给教育部立案,将创办之初的中华学校更名为“中华大学”,陈宣恺亲笔为《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章程》题写校训:“行己有耻、博学于文。”1914年,经教育部核准校名为“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后,陈时正式为学校确定了“成德达材,独立进取”的中西合璧校训,抗战期间修改为“成德达材,合作进取”。
作为中华大学首任荣誉董事长,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兼湖北都督的黎元洪,得知陈时父子将中华大学呈报教育部立案后,他亲自电告北京政府国务院,从师资、生源与校舍等方面,如实说明中华大学在长江流域的影响。
此后四十年间,不论是北洋军阀的打压,还是保守势力的攻讦,或是倭寇铁蹄的蹂躙,陈时以其人格魅力凝聚同道风雨同舟数十载,百折不挠,弦歌不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又将中华大学完整地交给国家,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主要前身之一。陈时因此享有“具有民族自尊心的清苦教育家”的美誉。
《中华大学校长陈时》内容提要:
这是叙介中国私立大学开山陈时校长的首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作者利用两岸原始档案与口述史料,再现传主家世、求学与办学全貌;钩沉其毕生践行孙中山“学问立国”思想,倾家兴学,弦歌不辍,志业中华大学的豪情壮举;刻画其倾注毕生心血,以“成德达材、独立(合作)进取”的校训治校,并以其人格魅力凝聚同道风雨同舟数十载,铸就“中华”丰碑的真性情!力图还原其“具有民族自尊心的清苦教育家”的历史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