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耕读传家,自强不息,“无裴不成唐”的家风文化根脉

标签:
裴高才作家、文化学者家风文化 |
分类: 文化交流 |
数年前,我与山西大学著名文化学者杨西江教授相继在山西闻喜、河南郑州等地多次家风研讨会上相识。作为研究河东裴氏文化四十余年的重镇,杨教授共完成了《裴氏人物志传》《裴氏春秋》《裴氏广记》(四卷本,210万字)《裴度传》(人物传记38万字 ) 等巨著,《裴维侒传》即将推出。
壬寅暑期,长江沿线火炉城持续在摄氏40度高温不退,正在利川山江硒谷参加笔会的我,收到了杨西江先生发来的“全国裴氏家风、学风与政风研讨会邀请函”,我不敢懈怠,草拟了《耕读传家,“无裴不成唐”的家风根脉》一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解读家风、学风的当代价值。与此同时,武汉黄陂木兰乡、黄陂区纪委与妇联也来电谈及家风问题,今天摘要分享此文梗概,以飨读者。
回望中国家族文化史,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宰相村”,之所以谱写了“无裴不成唐”的千古传奇,就在于赓续千载的“耕读传家”家风的潜移默化,让历代裴氏名卿巨公的道德、文章与武功,名满天下,影响后世。同时,“耕读传家”在新时代,也需要与时俱进。
耕读传家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知书、达义与通“艺”人才的根脉,也是植根中国百姓民心的文化现象。笔者编纂《黄陂裴氏家乘全书》时,曾根据清末民初创修的湖北黄陂蔡店“赤丁堂”与姚集“永度堂”《裴氏宗谱》,参照清代河东《裴氏世谱》,曾将“耕读传家”为根本的“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家风收入其中。
2016年7月,孔子研究院学刊《孔子文化》(季刊)之《家风濡染,玉汝于成——由古今家风的不同引发的思考》一文,曾摘要引用并推介《家乘》之“家风”;2019年8月,该文又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诗礼传家》一书的第一个章节“漫议家风”。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这副对联,常见于千家万户的中堂或门楣。年幼时,祖父春祥府君曾给我讲过,陂邑裴氏正是耕读传家,五世祖出了一位榜眼公;成人后,又发现明珠族兄珍藏、由我曾祖父仕凤诸公创修清末民初的《裴氏宗谱》,始见有关陂邑五世祖榜眼公裴宗范的文字记载与祖墓图。
同时,从源流考中获悉,裴氏的始祖地在河东“宰相村”(即裴柏村),以裴陵为始祖。为追根溯源,我开始与天下裴氏的“百科全书”——河东《裴氏世谱》,默默对话。
河东宰相村先祖之所以谱写了“无裴不成唐”传奇,就在于裴氏赓续千古的“耕读传家”家训的润物细无声。在2017年3月29日举行的河东裴氏文化论坛上,我作为第一个发言者,提出了一管之见:河东裴氏巨族,是随着科举的兴起而科名鼎盛、出将入相的。
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创始于隋、发展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废除于清朝末年,绵延了1300周年。美国汉学家卜德曾说这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在上下两千年间,裴氏望族豪杰俊迈,名卿贤相,彪炳史册。尤其是唐朝289年间,裴氏有34人入朝为相,形成“无裴不成唐”之人才奇观。顾炎武不禁感慨道:“观裴氏之兴,唐存亡之亦略可见矣!”
坊间传闻,“无裴不成唐”的形成,此乃皇亲国戚的裙带关系所致。可是,北宋思想家欧阳修在研究山西裴氏谱牒文献资料之后,得出结论:良好的家风是裴氏兴起的重要原因。裴氏笃信儒家的伦理学,践行孔子“不仕无义”的理念,意即有学识者出来做官,可助君主平定天下,义不容辞。是故顾炎武总结裴氏兴盛的三大因素中指出,联姻、世袭是外因,“耕读传家”及自强不息则是起决定因素的内因。换句话说,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兴盛荣昌达两千年之久的裴家来说,只靠联姻世袭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自强,就会被大浪淘沙而出局。
史书、谱牒与碑文等史料显示,裴氏先贤飞黄腾达的根本原因是裴氏家训:“耕读传家”——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在《裴氏世谱》的《列传》、《列女传》中,我们看到了这样几个例子:裴炎在弘文馆就读时,“每逢休假,他生或出游,炎读书不废”;裴休“童时与兄俦、弟俅偕隐济源别墅,昼讲经,夜著书,终年不出户”。而裴植的母亲夏侯氏管教子女,“小有罪过,必束带伏阁,经五、三日乃引见之,督以严训”。正是裴氏子弟的勤奋好学与家人的严格管教,才形成“将相蝉联出,公侯奕叶长”奇观。
换言之,裴氏公卿之所以道德、文章名满天下,或武功盖世,走的是学而优则仕之路。在他们看来,耕读传家里的“耕”,乃勤劳以安身;所谓“读”,并非我们今天的“读书”范畴,而是泛指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意即知书、达礼、通艺以立命。
一言以蔽之,千百年来,裴氏历代秉持的耕读文化,即是重教守训,崇文尚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裴氏走出了“中国地理地图之父”裴秀、“中国小说的开山”等名卿巨匠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