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解放前是先加减后乘除?
(2011-04-29 20:10:16)
标签:
教育考试课程教学评价 |
分类: 教育评价 |
老师答:解放前是先加减后乘除,解放后是先乘除加减。
这是顾明远先生在第三届京师论坛上说的一个笑话,十多年前一位老师被学生问急了就这样回答学生。他说,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曾问小学教师,为什么乘除后加减,为什么不乘除后加减?很多老师讲不出来。他指出,我们今后教师资格考试就一定要考教师对学科知识本质来源的理解,而不是考“1+2= 3”的简单知识。所以,顾明远先生在演讲时强调,教师要懂得所学科知识体系,深刻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前沿知识、发展趋势,特别要掌握这个学科的本质。
其实,对化学学科的本质理解也是如此。化学学科的所谓专业洞察力在于你是否形成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思维。世界上的物质成千上万,如果我们一个个去学去记,就是死读书,读死书,就会“高负低质”,更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为什么二氧化碳CO2不能燃烧?而一氧化碳CO、单质C、甲烷CH4可以燃烧?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根据什么判断?这也是很多老师甚至自然科学领域的特级教师也回答不好的问题。一旦我们再具体地问:四氯化碳CCI4能否燃烧?为什么?更多人就会面对具体问题而不知所措了。这样学化学又有多少意义和价值?这样杂乱搭建的科学知识结构又有什么用?
为什么二氧化碳CO2没有可燃性?这是因为二氧化碳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已经达到最高价+4价(这与物质的原子结构直接有关)。而一氧化碳CO、单质C、甲烷CH4可以燃烧,则是因为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2价、0价和-4价,都还可以再升高到+4价,都还具有被氧化合的能力。如果以这样系统分析的知识结构来推导预测四氯化碳CCI4的是不是具有可以燃烧这种性质,就容易了——因为四氯化碳CCI4的碳元素化合价已经达到最高价+4价,因而是不能燃烧的,而且因为四氯化碳CCI4的分子量远大于二氧化碳CO2,因而常被用于作为扑灭森林火灾的灭火弹。
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思维,让师生既知道是什么,又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化学知识就会变得有序、有用,也更容易让教学变得更有趣。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系统知识结构按层次推进,学会更多的方法,掌握更多的工具,能从更深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问题,原本困难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容易解决,教师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走进学科。所以,有序、有用、有趣的学习内容,师生不仅不会嫌多,而且反而会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趣,因为知识在类别和层次之间是存在内在的结构联系的。正所谓触类旁通。
现在我们在“减负”的要求下,课本越减越薄,越编越花哨,有的就像一本连环画,而内容却少而简。为了对付现在这种学生难以通过自学读懂的奇怪课本,我们教师只好搞出“学案导学”或者“整理课”,来解决学习内容的无序问题;我们出版机构则会同教研部门不断编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辅导材料,来解读课本中难以读懂的问题。这样,学生的书包会因为课本变薄,辅导资料变多而减轻吗?如果我问,这次教研的主题是什么?回答通常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疑难问题”。为什么新课程会出现这么多的“疑难问题”?
课程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了解现在课程教材多了什么?少了什么?才能知道课程应当增加什么?应当减少什么?因为学生课业负担重,就来删减课程教材内容,反而把有趣、有用、有序的学习内容也删减了,甚至以课本的厚薄和插图的多少来判断课程教材是否适合学生,这不仅有点可笑,更有点愚蠢。
教学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了解现在教学多了什么?少了什么?才能知道教学应当增加什么?应当减少什么?因为学生课业负担重,就把“为什么”、“怎么做”的知识统统变成“是什么”的知识,远远回避“为什么”、“怎么做”这些学科本质问题,让学生在“是什么”的题海中修练成考试机器,这不仅有点无能,更有点悲哀。
评价是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了解现在考试评价多了什么?少了什么?才能知道考试评价应当增加什么?应当减少什么?因为学生课业负担重,就不再考“为什么”,“怎么做”的知识,而专门考“是什么”的知识,我们看看现在的考试,虽然表面上题型上也有选择题、是非题、分析题、问答题之分,但几乎所有题目都是可以归结为“填空题”的,这就难怪教师把“为什么”、“怎么做”的知识统统变成“是什么”的知识来教了,这不仅有点死板,更显得有点扯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