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缶

标签:
缶鉴缶奥运会开幕式文化 |
奥运开幕式恢弘的2008人缶阵使得平日并不常见的“缶”字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概不少人都跟我一样恍然大悟,哦,原来那个“秦王为赵王击缶”的“缶”就是这个样子啊,当然是去除了声光电的特效等等。可印象里又总是觉得这形象还是相去甚远,咱小学学过的啊,秦王给赵王击的那个缶不是瓦罐么,怎么是这样的四方的、跟桌子似的呢?上网查了查,呵呵,早有专家们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释,我把网上的相关文章编辑了一下,记录于此。这些文字在网上已经是转来转去的,分不清原作者到底是哪些高人,若思在此一并谢过。
——————————————————————————————————————————————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在“鸟巢”造型的国家体育场中央,随着一声声强劲有力的击打,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缶上白色灯光依次闪亮,组合出倒计时数字。
从缶的发展演化来看,奥运会开幕式上运用的“缶”与“缶”的原貌有着一定的差别。
开幕式上气势恢宏的2008人的缶阵,听声音很像是在敲鼓,而这种乐器的形制,则源于197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
乐器“缶”:
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根据乐器主要发声部分的制作材料来给乐器分类,《三字经》中就将“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缶,因为是由土烧制而成,也就是土类乐器。当然,这种分类方法是很原始的。
中国八音中的土类乐器,主要的只有两种,一个是埙,另一个是缶。缶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最初只有一个吹口,有音孔,而后慢慢增加演变为八孔埙,十孔埙和半音埙。埙的音色柔美,音质圆润,颇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美感。
《乐典》对此记道: 缶, 说文曰: “瓦器也。 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
尔雅云:“盎谓之缶”,注云:“盆也”,坎其击缶。渑池会,秦王为赵王击缶是也。”李斯云:“击甕扣缶,真秦声。”并且明确地列缶在土音部。
在2004年无锡鸿山的越国贵族墓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大墓甬道壁龛中发现了由五百多件组合乐器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状的青瓷乐器。经功能分类和专家认定,这便是秦王渑池会上被迫一击的“缶”:
图片中的古乐器青瓷缶口径40厘米,通高24.2厘米,内外施青黄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饰细蟠虺纹,两兽首状宽耳,另两侧有一对称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两前肢攀在沿上,口衔缶沿,造型夸张生动。
“鉴缶”:
盛食物或饮料的器皿。如:曾侯乙铜鉴缶,由青铜鉴和青铜缶套合而成。外套为鉴,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有专家将其称为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冰箱"(当然也应是“暖箱”)。
在历史上,关于乐器“缶”的记载并不是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从这个记载就可以看出,其实缶并不是很高雅的乐器,恰恰相反,它是比较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就提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可见,在秦始皇那个年代,秦国风俗上已经认为击瓮叩缶俗气了些,上不得台面。
这次开幕式上,张艺谋肯定不能拿出2008个瓦罐敲一番,那还不得一地碗碴子扎脚啊!再说中国国力强大如此,一人捧一个瓦罐敲怎么看怎么像丐帮莲花落,这不是找丢人吗?老张看来有些智囊,他用的还是缶,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瓦缶,而是以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为原型,重新设计了一个现代声光电俱全的“高科技缶”,打起来也是鼓声阵阵,而不是瓦罐应该有的叮里当啷。
所以,若要是认认真真论起来的话,这个缶的运用不是那么贴切——它本身并不是个格调很高的东西。不过从现场效果来看,集合了声光电高科技的缶阵,效果是很出彩的。尤其是以缶面灯光打出数字倒计时,有些神来之笔的味道。所以,我觉得大家大可不必吹毛求疵,只要这个东西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