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奶便是娘
http://s6/bmiddle/417dc475gdeb4287bf8d5&690
今年的两会期间,媒体对政府的履职不到位进行了严厉地批评,其中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名句广为流传:“乳,是政府解决不了的问题;房,更是政府解决不了的问题;至于乳房政府则有办法解决”。活脱脱地给政府画了一个非常不雅的画像。
这里房咱不表,且说说乳吧。
老夫分管食品监管的过程,正值中国乳制品经历的一波三折,尤其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案件轰动全球,几近摧毁中国乳制品的整个行业,至今仍然是阴影重重。这段历史我想各位博友应该并不陌生,所以不再细叙。
今天要表的是,以我个人的眼光和观察的角度,谈谈我对中国乳制品的客观评价和认知。
毫不客气地说,中国乳制品在世界乳制品的品质排行榜上肯定不会排在第一梯队。其他原因不再细说,就摆几个客观事实,孰优孰劣自见分晓。乳是从牛身上挤出的,牛是要吃草的,草是要呼吸清净空气、汲取土壤营养的,我们的现状在这些方面和其他国家比要逊色许多。奶的挤出、到收购、到运输、到企业车间变成乳制品,保鲜很重要也很关键,我们虽然也在模仿先进操作模式,然骨子里还是传统做法,这一比,我们的乳制品自然又逊色了一截。所以从品质上比,从整体性上看,我们难以站上第一梯队。正因如此,以前只知回国时带白粉违法,现在回国多带奶粉也犯罪了。
非常坦率地说,中国乳制品标准修订后,品质下降了一点点,安全性却提高了好多多。2010年有权威媒体指责“牛奶新标准一夜倒退25年,牛奶质量世界最低”。到底咋回事呢?新鲜的牛奶产出后有一个指标,即每100克牛奶含多少克蛋白质,这是重要指标(也是现实中收购、销售、检测认定是不是合格奶的一个关键指标)。国际上通行的是3克,有的国家高于3克。1986年前我国是2.95克,三聚氰胺后修订为2.8克。修订后标准不仅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也低于修订前的旧标准。为什么要调低这个标准?因为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草、我们的奶农饲养的奶牛挤出的奶大多数达不到2.95克的标准。现实摆在他们面前好象只有二个选择,要不倒掉鲜奶,要不添加高蛋白物质。于是,由初始的牛尿、到中间的氨水、直至最后的三聚氰胺成为不二选择。到此,各位博友应该明白,一个执行不了的标准本身就是一个失败的标准,不作出适应性调整,是在挤压或逼迫奶农违法。长此以往,演化成法不责众,最终变成了牢不可破的潜规则。其实,百克中少了1.5克,只相当于一天少吃了一条肉丝而已,但能让添加 违法物质被有效阻止,这个帐应该好算的。
非常负责地说,我国的乳制品行业的整体水平自三聚氰胺后呈逐年向好的趋势发展,且可以预见会越来越向优质的方向进军。理由有三:一是准入门槛的提高,将中低档次的生产企业阻止在许可之外。2009年修订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对原料奶、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安全质量及企业完整记录提出了高标准,并统一组织了生产能力的再审核,对照新的标准,入围企业少则百万、多则千万的投入,几乎将近半的生产企业淘汰出局。二是2008年前的三聚氰胺的存货消化得差不多了。当时的存货国家未实施根本的解决办法,受利益驱动,未彻底销毁的现象肯定存在。尽管举国都在打击,近些年依然如阴魂般一直未能散尽。从奶粉的保质周期看,原则上二年未销售基本结成晶体状,也无法进入市场了,即使存留手段高明,也早已若干次稀释,完成其使命了。三是监管力度的真正投入使奶粉企业的违法成本远远高于其添加的利益。讲到这点,也许有博友会不屑此说,然平心静气地论,即使不作为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也知道筷子哪头大小,绝不会自已给自己掘坟墓的。
以上只是老夫对我国乳制品整体情况作一个框架式的解读,使各位博友能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认知了以上,对老夫下面所要透露的内容,可能就会真正在意了。
关于乳饮料必须要说的:我们经常进超市看见的还有一种“牛奶”,在超市中甚至也跟乳制品放在一起销售的,但是与液体乳概念完全不同,我们叫做含乳饮料,顾名思义就是含有牛奶的饮料。含乳饮料由于添加了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口味较好,孩子在味觉上的确可以满足,深受儿童的喜爱,但从营养角度来说,不能替代上述的液体乳。
区别:生活中推荐使用液体乳,尤其是巴氏杀菌乳,其牛奶中的营养成分由于加工工艺损失最少。当然考虑贮存、携带方便等因素,纯牛奶是首选
。这两类牛乳蛋白含量高,一般量大于等于2.9%,是天然补钙佳品,不添加任何添加剂。
含乳饮料实质就是含有牛奶的饮料,标准要求蛋白质大于等于1%。有的或仅仅是0.7%的风味乳饮料,水为主要原材料,次之是生鲜乳或奶粉、白砂糖、食品添加剂(包括调味香精)等。
最后要说明的是,真正的液体乳品质会越来越好,而打了擦边球的乳饮料由于消费者的消费知识问题经常容易混淆了本质。
正告各位:一个产品如果从包装看不出来实际性的东西,那就不用买了,那根本就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