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食品监管老夫有话要说

标签:
杂谈 |
人在做,天在看(三)
——围绕食品监管老夫有话要说
首先,真诚感谢中国计量学院对我的信任和激励,给老夫一个兼职教授的身份,使我有机会和真正的高手和专业人士切磋研讨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近期正在准备《食品安全,解在何方?》的内容备课,更是给我一个机遇,逼迫我不得不多次对食品的历史进行追根溯源,对食品生产的发展沿革进行求索甄别,对食品安全的现状进行深度思考……通过一系列的梳理和探究,老夫不得不做出一个决定:食品安全,解在何方,老夫有话要说。
其次,真心感谢我们监管团队的所有成员,虽然人员不多,但都能忍辱负重,辛勤耕耘,通过点点滴滴的平凡工作积累,创造出目前还算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今年7月15日,我们省政府决定开展为期一百天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前几天,省局召开总结表彰大会,我们被评为先进单位。实话说,老夫的工作前提绝对不是为了评个先进,一个先进本身也说明不了什么。只是,这个先进与三年前的一个定语相比就相当有意义了。三年前,省局主要领导到我局考察工做,围绕食品安全掷地有声:“金华稳,则浙江安”。显然,那时我们是垫底的,是全省的最短板。三年来,通过我们的团队全体同仁不懈地努力,总算走出了低谷,毫不客气地说,自我给团队打分,满分还不敢,但可以自信地说90分以上应该有余。即使如此,用客观的视角分析,食品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为此,老夫更是有话要说。
一边是全力奋进辛勤工作,一边却是客观视角不容乐观。反差如此之大,结症又在何处?应该说,这样的疑惑从我一涉足监管工作伊始,就有了伴随。此后,由于工作的越加深入和全面,制约和掣肘之处越来越多,这疑惑也就越来越明显,中途几乎都逼近老夫产生打退堂鼓的思想。最近以来,在备课的过程中,对近四年的食品监管工作实践做了一个全面回顾和深度解剖,这过程让老夫恍若灵光骤闪,特别是实践、理论、事实、现状等等交融汇合冲撞牵扯之后,那个疑惑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清晰。概括起来说,目前的体制之下,当前的社会状况之中,从事监管工作的具体力量就是用上100%的力度,效果也达不成100%的好。正因为如此,老夫不得不有话要说。
其实,近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做一个努力,就是我的这些疑惑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抨击和纠偏。所以,老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几近如祥林嫂一般的絮叨,意在和他们的沟通和碰撞后,他们能说服我。结果,绝大多数变成了我的疑惑的追捧、补充和认知。这无疑激发我把疑惑整理成条,公示于众,在更大的范围进行讨论。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希望能得到决策层的关注和重视,降下身段,摸透实情和下情,自上而下做好顶层设计,让食品安全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趋势。老夫所整理的疑惑总题目暂定“六问国家质检总局”。
必须申明,虽然总题目是“六问国家质检总局”,其实并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那里。有的问题国家局也完全做不了。还要申明,老夫无意哗众取宠。在我这个位置,本可以轻松应对一切降临之福祸,只是我的良心不允也不忍看着战斗在一线的同仁,一旦问责,他们百口难辩。更要申明,老夫全无恶意,总不至于直接和能决定老夫去留的顶顶上司对着干吧?只是老夫的一颗斋心,希望通过此六问的讨论,为直接在监管岗位上的同仁讨个“放手做事、开心做事、能做好事”的氛围而已。
今天,老夫只是列出若干想问的问题提纲放在这里,盼望能引起讨论,以后依据最想问的也是最该问的,陆续推出系列。
是恶意犯罪。老夫搜寻了自98年山西毒酒至今年的毒胶囊近二百个案例,近乎100%全是主观犯罪,明知不可为,故意而为之。如此,仅用行政的手段、手腕、手续的监管,明显力不从心。作为出台决策的顶层,思考过如何防人心的措施吗?“24小时驻厂”“高风险四次、中风险二次、低风险一次的检查”等等已然证明是行不通的。
★食品生产领域28大类525小项,类类项项都有专业要求,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够吗?
显然不够。公职人员不是万能的,更不是神,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做好的。特别是举国关注的食品监管,没有超越生产企业的专业素养,要想发现潜规则,谈何容易。现状是边干边学,师傅带徒弟。老夫想问:为什么不组织规范培训,让参与监管的人员确实成为行家里手后再去监管。那样,显然是事半功倍的。
★全国各地质监岗位结合实际,辛勤耕耘,创新了若干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想问:你有试验基地吗?你有典型引路吗?你有强力推广吗?起码我分管的这些年没看到过这类的文件。有的只是要求、任务、指标和责任,全是坐在首都想出来的。
★09版的农业部关于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的管理办法对企业人员,要求技术负责人、质量管理和检验部门负责人都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对企业负责人和相关重要岗位的员工均要求相应阅历和资质。同是一个系统食品监管的出口食品企业,对源头、生产过程、关节点控制、出厂检验都有严格标准,恰恰是国人要吃的食品要求最低,某种意义连动物都比不上。这是为什么呢?
★04年食品监管职能从卫生划入我们系统,编制、经费几乎没有变更。再加上东西南北经济的差异,每个地区食品生产企业数差距更是多则十几倍,少则二三倍。统一的编制人员完成的任务标准一样,监管绝对值不一样,工作落实的效果能够一样吗?
★04年监管职能转移,最显著标志就是实行QS生产许可制度。本来应该是设置了一道有力的门槛,不过这里我有几问:一是当前的所谓专家审核弊端突显,你改进过吗?二是小作坊概念,客观存在是事实,但新设的类和项都与QS重叠有加,这样的设计科学吗?三是所设项目当时也许是符合客观的,现今社会发展如此神速,就没有需要调整的?如:配制酒、配制醋、配制酱油等等,比如固体饮料的更精细化分类等等。
★地区食品产品的合格率本来是用来了解和掌握一个地区的食品产品的生产真实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跟踪监督改进。这个数据是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基本情况,可用于对行政部门的考核依据,且一年比一年要求提高。真弄不懂,合格率到底是生产出来的,还是考核出来的。信不信,肯定会出现,合格率提高了,产品的投诉举报也增加了。
★高高在上的各级管理层,出现问题,你们的责任在哪?拍子可以打在具体人身上,但任务是你布置的,人员却不到位;工作是你要求的,指导却不正确;检查是你参加的,帮助却没体现……难道,你们文件发了,会议开了,就全无责任了?
★此外还有:社会无信仰、国家缺诚信、体制机制不顺畅,以及责任无界限等等若干想问之处,今天就不一一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