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见到一些爱哭的孩子,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和心疼孩子,孩子一哭,立即全家出动,围着团团转,一窝蜂齐上阵,喋喋不休,制造了紊乱紧张气氛;有的表现为漠视,认为安抚是无用的;有的则表现为愤怒,用惩罚的方式试图阻止哭闹。这些办法都是错误的,均不利孩子的情绪发育。都是因为家长不懂自己的孩子,缺乏科学的带养的方法,没有建立好稳定的安全型亲子沟通模式。第一种方式会带出“溺爱型”娇气的孩子,不利于意志力和责任感的建立;第二种会出现一个冷漠的孩子;第三种会出现一个敌视的孩子。都会影响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和性格的发展。
哭是一种情绪表达。婴幼儿哭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愤怒。较大孩子哭的原因除了恐惧和愤怒,还有“撒娇”“耍赖”“怄气”“生闷气”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得到了充分的被爱和被肯定,有着足够的自由成长的经历,他们就可能发展出良好的稳定的安全的信任的亲子情感和适应能力,带养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因为他们内心有足够的安全体验做基础。从而他们可以建立比较关系。
家长该如何做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1、促进安全感建立。
平时多与孩子眼神交流,进行亲子游戏,建立良好的稳定的亲子信任关系和安全感。帮助建立安全感是婴幼儿阶段的必修课。多进行亲子游戏,培养安全感和愉悦心境。
2、多商量和沟通。
任何给予孩子的行为都在前后和过程中沟通一下,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恐惧心理。
3、了解孩子。
家长要用心了解自己的孩子,分辩平时不同需求的哭声,及时回应孩子的需要,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爱,促进稳定的情绪情感发育。
4、提前防范。
护理孩子时,动作要轻柔缓慢,有序。
5、教养方式一致。
如果孩子用哭闹要挟父母满足他的某种需求,父母可以冷处理;如果哭是需求父母的帮助,如跌倒后哭闹,父母可以视情况而定。孩子摔痛了,可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并抱抱他;如果孩子只是为了让父母扶他,父母可以装作看不见。
6、家长保持温和而坚定情绪。
如果在做不得不的治疗或生活活动时,孩子哭闹不休,家长应该保持温和而坚定的情绪,不要害怕孩子哭闹或挣扎,更不能发火或冷漠置之不理,可以静静地楼着孩子,亲吻或抚摸额头,脸部或手掌。也可以放一些音乐,或其他视听感官刺激,消除恐惧的气氛。切记此时,话不要多,少讲道理。长此以往,孩子的情绪控制力提高,责任感增强。
7、转移法。
孩子哭闹,利用视听触等感官途径转移注意力。父母可以拿出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或带孩子离开哭闹的环境。比如在家哭闹,可以带孩子去楼下转转、去人多的地方。这样就能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上,孩子也就不会再哭闹了。
8、巧用“延迟满足”效应。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延迟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就马上吃了;另一些孩子则耐得住性子,如闭上眼睛、自言自语的方法转移注意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上中学时有更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压力,逃避挑战。由这个实验,我们不难看出,“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孩子更坚强,有耐心。
9、多让孩子力所能及多做些简单的家务。
平时,父母可带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让孩子擀饺子皮、擦地板、刷洗卫生间。孩子在做家务时,父母多肯定、多指导,鼓励他们持之以恒。因为常做家务的孩子自理能力强,不娇气,并富有责任感。
本文作者,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一科
刘月余 副主任技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