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退霾进”的启示
标签:
雾霾杂谈 |
望着窗外时常灰蒙蒙的天气,很多人可能会为分不清“雾”和“霾”而狐疑,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当然更希望是无须多虑的前者,可惜并非如此。
其实无需狐疑,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灰蒙蒙的天气,基本上全都是霾,而不是雾。其中最好的状况,也不过是雾和霾的复合物而已。
昨日,气象主播宋英杰展示了一张50年以来的雾霾演变趋势图,来自于全国气象观测的统计分析,显示从1961至2013年的前30年中,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全国的混沌天气以“雾”为主,且每年雾天数量基本稳定在25~30天上下。同期霾天的数量有缓慢增长,从微不足道的接近于0天逐步增加到90年代的每年7~8天,此时霾与雾的比例为1:3。
而从90年代以后,趋势发生剧烈变化,雾和霾开始“此消彼长”的转化过程,到2013年,霾日远远超过雾日,数量比例逆变为3:1。
但这张图表所提示的秘密,还不止于此。
首先,自1993年以后,平均雾天数量开始逐年线性下跌,至2013年已接近个位数。
但霾天并没有同步急涨,而是在1980~2000年之间保持“稳定”,年均7~8天,直到2003年之后开始“提速”,尤其在2012~2013年度,突然出现了一个可怕的直线增长,一跃达到了近40天——这完全无法令人相信是描述自然界变化的曲线,在任何科学领域都完全是“突变”,而不是什么“趋势”。
这提示官方的统计数据很可能是有问题的。历年来雾+霾的总天数保持稳定,这似乎是一个规律,因为雾和霾其实有一定共性条件和成因,比如都有赖于静风天气等。但在1993~2003年之间,在雾天急跌的过程中,霾天却并未相应随涨。
直到2013年的监测数据相对还原了“总量平衡”,因此造成了图表上非常突兀的“急跳”。这一年清纯的雾天已经所剩无几,而霾天占据绝对主流。这一年的数据我们相信是接近真实的,因为2012年开始美使馆、潘石屹等各方的搅局,倒逼官方加强了对霾的监测,在公众的整体注目下,数据掺水可能不那么容易了。
那么此前的十几年间,要么数据不够真实,要么我们根本就没有准确地监测雾霾。
雾的成因是水汽。我们儿时的记忆中,在温差较大的早晨,由于近地面水汽的蒸腾,配合适当的静风天气,就会形成雾。纯粹的雾对人体无害,是一种梦幻般美好的天气。
雾天大幅度减少是地表植被和水体被破坏的明证,没有了水汽蒸腾的来源,早晚温差只会带来人的不适,却难以再产生雾了。而所剩不多的雾气一旦产生,却会成为PM2.5的载体,水汽搭载了雾霾颗粒,不再是沁人心脾的梦幻,而是致癌的噩梦了,今后所有的浪漫小说都需要改写。
尽管数据有可能不准确,但总体趋势是明白的。雾大量减少,霾取而代之,并且,由于即使不存在水汽的载体,霾也可以以“干雾”的形式存在,因此霾的上限并不受传统雾天的总量限制。
现在回到开头的疑问。上述图表是全国平均的数据,而就雾霾最严重的中东部省市来说,其2013全年霾天超过100天,而纯粹的雾天几乎一天都没有。这些地区的民众只要在窗外看到灰蒙蒙的天,无需揣测它是干是湿,一定是霾,去看实时预报,一定是重度污染。
图表上的“直线剧变”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其实近几年来民众已经感受到愈来愈密集的十面霾伏,只不过由于舆论的倒逼突然反映在图表上而已。而按照自然规律,今年、后年、大后年也不大可能再来一次直线下跌,很快回到20年前的水平。对于每年享受三分之一霾天危害的中东部地区的人们,这无疑是致命的。
文/纸上建筑
2014年4月15日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