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姚退水缓慢不能全赖管道

(2013-10-11 08:55:50)
标签:

余姚

杂谈

一场台风过后,余姚全城被淹,情状好比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的新奥尔良,尤为严重的是暴雨虽停但退水缓慢,官方估计消除积水还需要三天。

已经泡了两天,还要再泡三天,无疑对人、对建筑物都是严峻考验,揪心之余网友可能也会疑惑,退水为何不能更快些呢?

不假思索地问责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标准过低是个好办法,然而就本次水灾来说,却远非问题的全部。

人工设计的排水管道不是万能的,它们充其量也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达到顺利排水,需要有前提条件,比如说:有地儿可排。

俗话讲,水往低处流,城市管道中的雨水最后排向哪里?——很简单,靠河的排河,靠海的排海,一般就是附近最低的水路。如果最低点不低,水就排不出去,如果情况更遭,还可能发生倒灌。

余姚就已经发生了这种状况,主要内河“姚江”达到建国以来最高水位,倒灌城区,导致全市被淹。

现在雨虽然停了,但姚江受上游来水涌入、以及下游天文大潮顶托的双重影响,水位迟迟不能下降。城区还指望把水排进江里流走,而姚江自身难保。只有等待其水位降低,排水管道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水位落差越大,当然排水也就越容易。

有位当地网友观察到:自家门前的姚江支流,8河水溢出到了路面,到了10日,水面仍几乎静止不动,甚至在微微倒流,像是河道被“堵”了一般。这种情况下,任何人工排水设施都无计可施。

如果是一场局地的暴雨,泄水道没有过分暴涨的话,那么纯粹考验的就是当地的市政管网;而如果是一场大范围的水灾,市政管网还没被考验就挂了,发生作用的只剩下自然规律。

但这并非是说,造成这种状况就没有人为的责任,而恰恰相反,其中人为的因素更复杂而广泛。

这种“河水被堵”的异象,并非每个时代都会频繁发生,在保持原始地貌的从前,发生同样强度的暴雨,就未必会造成水灾,除了从地表流走,雨水还有更快更好的去处,比如直接渗入植被丰厚的土壤。科学家曾经观察到,在原始森林中,即使发生两三百毫米的特大暴雨,都不会形成地表径流。但同样两三百毫米降水发生在我们任何一个城市,都铁定成灾。

当代城市建设大幅度地改变了自然地貌,原生态丛林早已消失殆尽,城市中的地面几乎全部硬化,失去了绝大部分的下渗能力,当再次发生大暴雨时,排水只能靠“流”。而原先的河道与水面,也被大量填平,被人们自作聪明地用排水暗管来代替,当真正的考验来临时,才发现这些管道根本无法与自然分流相比。

每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都是一个风水宝地,是不容易发生灾害的,否则古人早已另觅良居。天然形成的山岳丛林、河湖水系,大恩无言地呵护着一方平安,我们毫无谦卑地将这一切彻底毁坏,宝地就变成了灾难盘踞之地,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没雨旱灾。

我们仍然应该反思,但已经不限于排水管网的问题,还必须想得更广、更多。

(首发于搜狐网)

/纸上建筑

20131010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

纸上建筑微博:http://weibo.com/u/109851228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旅游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