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异地高考”,泡影还是陷阱?

(2012-09-08 10:01:46)
标签:

异地高考

房产

/纸上建筑

中秋在即,教育部给画了一个好大的月饼——“异地高考”,然而一分钟之后,大家就发现,尽管这块饼画的又美又圆,要吃到它却不那么容易。

无非是苛刻的条件:包括“工作住所收入等三个长期稳定”以及完美无缺的社保记录——没有几个平常打工仔能够做到。

甚至还附加了一个可以任人揉捏的流氓条件:“这个城市是否需要”。

城市是否需要你?这是个诡异的问题,谁说了算,谁来盖章核准?

很多人都认为,一个人能够在这城市生存下去,市场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但是政策不管市场,只看文件,以及执行文件的虾兵蟹将。这样的流氓条件,除了给虾兵蟹将提供寻租空间,不可能提供任何公正的机会。

为什么需要异地高考?——为了跟随父母就近学习,方便、人性。这是民众多年的呼声,也是管理者不可回避的责任。

那么异地高考的阻力在哪里?——分数线。北京上海的录取分数线比其他省份低了50100。如果没有这个区别,异地高考根本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

北京上海各有户籍人口一千多万,非户籍人口比户籍人口还多——这就是异地高考的客观需求。我们绕过那些冠冕堂皇的空话,直接问结果:能够放进来多少?

只要放进来十分之一,就足以令本地高考分数线显著提高,这是一个很难接受的后果——不是说教育部难以接受,而是学生家长——原本能上清华的上不了清华,打算混复旦的被挤出复旦,你以为家长会善罢甘休?

我告诉你,他们会把教育部掀了,自焚的都有,一点都不夸张。现在的人可以忍一切,但是要误了自个孩子的机会,绝对敢拼命。教育口的人对此心如明镜。因此政策开始落地的时刻,两地绝对会充分考虑这个脆弱的“承受力”,将利用细则变各种态,一定要勒住最后的口子。

如果所谓异地高考只能解决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需求,还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是真正的画饼充饥,三五年后绝对是泡影。

N多年前,北京也曾经也画过一张类似的饼——工作居住证制度,据说持有此证若干年后可转为北京户口。当初好几百万打工仔雀跃欢呼,也不乏有人尝试,到如今基本上谁都不再提起——除了旷日持久的等待,还有苛刻变态的条件,其中就包含“这个城市是否需要你”这一模一样的混蛋逻辑。

不晓得有多少人通过此途径操作成功了,反正我知道的一个也没有,我知道转成北京户口的,全都是花了几十万找人“弄”的。

异地高考的问题,实质就是户籍问题。北京户口几十万元的标价,三分之二就体现在高考上面。

多少年来天怒人怨,骂教育,骂高考,骂限购,骂社保,骂这个城市的一切不公……其实病根全都在户口这里。只要取消了户口,所有这些问题一夜之间就会消失殆尽。

历史在前进,几十年来,人们不再被粮本和布票禁锢,户口的意义逐步淡化,到如今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户口都已经不再值钱,除了北京和上海等个别大都市。

为了固守这最后的堡垒,既得利益者捏造了很多谎言,其中蛊惑最深的莫过于“城市容量说”,我想用几个简单的事实把它揭穿:

1、 十几年前,学者就曾断言北京的承载力极限是800万人,否则停水停电,城市崩溃。如今这方土地已经轻松越过2000多万,崩溃了没有?

2、 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东海道城市带,都市连绵成片,聚集了7000万人,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61%,密度超过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大上海”都市群两倍还多。我们的“城市容量”有多么保守?

3、 北京区域实际还处于城市化较低的水平,周围是广袤的华北平原,城市发展并不受限,北京和天津还远远没有连到一起,假如这城市有所谓的“容量”,也远远比他们捏造的要大。

——无论专家怎么信口雌黄,这些人都已经来了,并且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发展,事实就是明证。户口的存在,无非使他们遭受各种困难和屈辱,并不止于高考。

多年来民众一直对户口延伸出来的各种问题怨声载道,对管理层形成倒逼,于是上面就这些具体问题画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饼,比如社保、养老等等,但没有一个问题真正解决,统统只是看上去很美。

打蛇找不到七寸,只在尾巴上乱敲,毒蛇只能是越打越欢,民众只能是受伤越来越重。

最糟糕的是,就在一次次的“盼饼、画饼、吃不到饼”的怪圈中,人们被有效的转移了视线,磨损了意志,空耗了时间,失去了解决根本问题的决心和机会。这些“大饼”不仅仅是泡影,更是一个接一个的陷阱。

还要再跳进去吗?

/纸上建筑

201298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

纸上建筑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09851228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