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香港如何处置房地产工程事故
(2009-09-16 23:34:10)
标签:
房产 |
目前我国内地千奇百怪的房地产工程质量事故不断涌现,更千奇百怪的是相关各方的跟进姿态,民众恐怕难以窥出一丝规律。近日香港特区不幸发生一起意外,请允许我们为遇难者哀悼的同时,关注当地政府及相关各方是如何处置,相信这些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以下信息摘自互联网相关报道,恕不一一列出。
9月13日下午1时许,在建的香港第一高楼“环球贸易广场”工地发生近年来最严重事故,一架升降机槽内的工作台意外从高处坠下,造成6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2小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到场了解情况,要求彻查事件并向死伤者家属提供相关协助。
发展商新鸿基地产随即停工,彻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并承诺于次日向所有死者家属发放100万港元抚恤金。
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长张建宗表示,劳工处及社会福利署已启动应急机制,将为受影响的家庭全力提供支援。劳工处也会根据法例协助死者追讨工伤赔偿,每名死者最高可获178万元。
9月15日,张建宗表示,劳工处已成立6人专责小组负责调查此次意外,会调查出事工作平台的结构、是否涉及有人违规操作、及是否有监工在场等,由于需要搜集证据及录取口供,希望半年内完成调查,然后交死因庭跟进。
据香港地盘安全规例和建造业学者分析,意外最少涉及工作平台超重和怀疑工人无佩戴安全带等5项违规,一经证实,总承建商新辉建筑或需承担刑事责任。
初步有以下思考:
1.特区长官2小时后到场视察,效率及重视程度堪比温总理之于四川地震。特区长官至少相当于内地省级官员,能够为工程事故即时到场,是为范例。
对比:8月4日石家庄“球形闪电”事件,在建楼房倒塌致死17人,据报道省委书记、省长指示迅速抢救被压人员,石家庄市长亲临现场指挥。但现场却同时发生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遭到不明身份人员恶意阻拦、推搡和殴打的事件,其中包括新华社记者。令人疑惑“不明身份”人员之胆大妄为,竟敢在市长眼皮底下殴打记者,还是现场过于广阔,市长无法看到每个细节?
2.发展商即日宣布停工检查、无条件发放抚恤金,而并无其他卸责言论,应属适当。
对比:北京纳帕溪谷“杀人壁炉”事件,5岁女孩被仅以胶水粘贴于石膏板墙上的石材坍塌砸死,父母悲痛欲绝,而事发3个月内,一封“慰问信”,竟是从开发商那里得到的唯一“说法”。父母无奈网上开博,寻求舆论支持。
3.成立专门小组取证调查,预计半年之久。一般工程事故都可能涉及多个关联主体、多处违例操作、多重的案件细节、多个技术疑问,一一查明取证需费时日,是相当可以理解。而对照内地之类同事件调查经过,可谓“神速”。
对比:8月6日,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8·4”坍塌事故调查已经结束,重申事故直接原因系雷击,已经国家、省气象专家和省市建筑工程质量专家综合分析会商确认。17人遇难的特大事故,仅用2天,就彻底结案,绝对是世界纪录。而一座低矮的两层楼房,有许多的柱子和墙体支撑,如何那么轻易就被一个闪电彻底击垮,这一疑问始终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此事件后“球形闪电”遂成网络热词。
而更为大名鼎鼎的上海“楼脆脆”,13层大楼整体倒下的旷世奇景,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事故原因即被查明:系楼房一侧堆土,一侧挖坑的压力差所致,而大楼主体结构没有问题。民众当然有怀疑,但是作为外行亦不知该怀疑什么,亦没有机会看到任何详尽的报告,遂“压力差”又成热词,成为民众无奈的调侃。
建议我们持续关注香港事件的后续进展,看看发达地区、成熟市场会对工程质量事故如何跟进,和我们到底有多少不同。
写作时间-200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