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招聘启示之后的文化忧虑

(2007-12-21 10:28:23)
标签:

职场/励志

分类: 杂文

日前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启示,一个声称有志于成为中国和亚洲业内最佳的设计咨询公司,只接受英文简历。当然这是一家也许有着外资背景的公司,却毫无疑问是在中国开业,从事中国的业务,而且招聘对象也是中国人,但是招聘简章中唯一的一行中文竟是“不接受中文简历”云云。

也许其公司的创意核心全部是“外脑”,“外脑”们将操着英文,毫不客气的大赚中国老板的钞票。而公司所雇佣的中国部属,只要和“外脑”沟通--虽然未必有那么多沟通,却无疑是最重要的沟通。中文水平高不高,甚至有没有,倒是不介意的。

虽然英文水平也足以应付,但是这样的狗屁公司我是不考虑去的----明文拒绝中文简历是文化歧视,起码应当假客气的要求双语简历。

但是坦率的说,这样的公司,赚中国人的钱却是不成问题的。几乎所有的中国老板都希望来自欧美的“外脑”为自己的产品和项目涂上金漆,这金漆相当有效----消费者们,尤其是消费能力颇强的精英阶层,无不渴望在欧罗巴风情的环境中生活发展。而中国的、本土的任何东西,似乎与他们的理想大相径庭。

二十几年前,一名中国的歌手在总结流行音乐的规律:大陆学港台,港台学日本,日本学欧美。因此何必跟港台学呢(当时港台风正盛),要学就到源头去学,乃是领先之法门。欧美归来之后,歌手获得成功。

二十多年了,今天这规律仍然有效。

这是中国的悲哀,二十年来,没有进步,文化的头越来越低。虽然有经济方面的成就,又如何能解决文化的失落,内心的空虚?

看过“超级女生”或者“快乐男生”吗,现在的小孩是听外国歌长大的。

我今天说这话晚了。很抱歉但是在之前的若干年里,我也夹在崇尚西方的潮流中挣扎,工作和生活,唯恐被时代抛弃。

今天的精英分子,在熟习了西方礼仪习惯之后,已经能和老外在一张桌子上商量点事情,而且受了老外珍视自身文化的启发,不忘回家翻箱倒柜的找点中国传统的东西以便show给对方,表明自己并不是文化的空壳。这经历了文化冲击的一代确实活的很累,而下一代就轻松的多,虽然生在中国,却已经全面接受西方文化,是不折不扣的“香蕉人”了。

从学生时代就知道西方在各专业领域都强过我们太多,因此不得不向西方学习。但是多年的研究下来,使我明白一件事情,辉煌不是天生的,所有伟大成就都建立在细致艰苦的努力之上,这过程不太像一般人想的那么令人羡慕。也没有一种人天生高贵,没有谁应该放弃自己的东西去接受别人的。只要立足于自身条件,不畏艰苦,一点一点努力,自然能做出一点事情。每个人都这样做,汇集起来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民族。日本是这样的,欧美也是这样的。

但是在今天的中国,“一点一点努力”是“无用”的代名词。真正受推崇的是“少年成功”和“一步登天”之类。一般来说,不小的年纪,卑微的职位,是失败的人。到了一定年龄,要么继续做具体工作成为下等人,要么做领导成为上等人。重视行政,轻视业务,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恶疾。过去我们就是因为这个落后的,今天仍将因为这个落的更远。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设法使搞技术工作和具体业务的人,哪怕是一个钳工,能获得和经理相差不远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这样才能使一个技术高手在到了一定阶段继续从事技术,创造真正的成就,而不是一有机会就向领导层面发展,把刚刚有所积累的技术工作扔给新人重头探索。

同样,一个企业也是每一个员工做起来的,真想有实质性创新成就的公司,也不要总是把宝押在高薪聘请的经理和董事上面,而对普通职员这么轻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狐独闲话
后一篇:意大利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