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杂文 |
翻开1930年代的杂志,尚常有“中装”与“西装”之优劣讨论。而在七十多年之后,这种讨论几乎已绝迹。虽然偶有李连杰做广告的中装话语,只不过是西装时代的一个另类的点缀。
我不是在说西装,我是在说文化和思维。
从服饰和生活习惯上讲,很自然人们会采取方便科学的样式,不管它是源自哪里,只要有功用的可取之处,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比方说衬衫,是源自西式的服装,但是它穿用方便、舒适,制作亦简单,好过斜襟或是对襟的中装,当然没有不用的道理。这是实用主义的取舍,和文化和思维是无关的。现在人们还在对它制作不断改进,以达到更方便、更舒适、甚至具有更特别的功能,保养也更加简单。比方说运动衬衣、户外衬衣、休闲衬衣。它发源之初那些华而不实的袖扣、袖链、浆硬的领子之类已被抛弃。全世界都在这样做。这里没有对某种文化的盲目低头。
但是西装外套是另一码事。它夏不凉爽、冬不保暖、制作复杂、保养困难、穿着不舒服、无任何适用功能(什么都装不了)、造价还很昂贵。简直可以说是一无是处。相比 “夹克”来说,任一方面都比它合理的多,但是在职业场所,却敌不过西装。甚至职场之外,也很多人都在穿着它,不仅是隆重场合的“礼服”,简直是每日的“常服”。从思维上来讲,已经默认了那是男人唯一合理的外壳。
经过理性的思考是很简单的,相信每个人都这么想过,但是想完之后,还是要穿上西装,包括我在内。因为这个社会也在约束着个体,虽然不是强迫,也差不多。试想若干年前流行的“健美裤”、“松糕鞋”,如今想想就好笑,但是当时,谁不那么穿,谁就是落伍。
中国人最受不了的就是落伍。或者说,受不了被别人看作落伍。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向别人投去羡慕或者鄙夷的目光,而另外的人可以感知。没有人希望得到后者。
所以,虽然这样的不合理,没有人想过放弃,还在细致的研究它:品牌、质地、做工。职业青年希望得到一套上等的西服,如丝绸般光滑发亮,令他人艳羡。坦率的说,由于制作工艺的进步,今日的西装的确较之以前更轻薄舒适,是无数厂家的努力。但是由于其形式和理念的不合理,即便是一套精心设计达到如何“舒适”标准的顶级的西装,也不会比一件普通的休闲夹克更舒适,是明摆的事。
但是,夹克上不了台面,无法在体面的职场打拼中获得自信。这是真正的原因。
也许很多人认为它美。不错,美是种综合的体验,并且和人自小的经历有关,但是必须想想这美是怎样来的。
大部分的“美”,源于自然和实用。对于人体来说,自然健康就是美。但是这美可能被一度扭曲。一段时间内,可能会以瘦为美,甚至以病为美。在扭曲的审美环境下长大的人,将被种下审美之“毒”,可能终身无法恢复到自然的审美状态中去。
衣服也是一样,大部分时间,衣服在进步,舒适方便、满足功能的衣服是美的第一导向。衣服的发展也应该是这个方向。长远看来,从草裙草鞋发展到今天的服装水平,这道理是成立的。但是很不幸,在历史上,对衣服审美的扭曲比人体更大,更多。古代曾经流行极为不便的宽袍大袖,今人难以想象,但是在当时,那就是唯一上等人的服饰。也许若干年后,人们会嘲笑今天的人如何能忍受那样不便的西装。
当然历史上也有进步,比如“胡服骑射”,就是更灵活方便、功能化的衣服取代了不合理的“大袖”服装。皇帝偶尔也会掀起进步的风潮。但是一般来说,若循着“上等人”的服装发展轨迹,只能越来越迷糊。
然而循着另外一条线,那就是劳动者的衣服(当然,自古以来,劳动者都是下等人),为了方便劳作,总是在向着更方便适用的方向发展。“短打扮”来自劳动者,其实和今天的衣服很像。“牛仔”、“夹克”也来自劳动者,因为突出的功能优点,迅速的跨民族发展了。
但是症结在于,穿着西装无法做体力劳动,这成了西装生存下去最有力的理由!
因为穿上西装就不是为了做体力劳动,每天穿西装就是告诉别人:我不是一个体力劳动者。也许这种无声的宣言是更深层的原因吧。
唯一适于西装的劳动,大概是绅士掏出洁白的手帕为美女拭泪,或者从内袋里掏出狭长的银包(这是西装里唯一可装下的东西)。
这可笑的西装是西方的古人发明的,我不能说他们坏了脑子--我们的古人发明宽袍大袖的时候,脑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今天的我们若穿着中国宽袍大袖的古装在街上走,一定被认为是坏了脑子,若是穿着西方发明的古装,就显得明白的很。
今天的我们和他们,谁更明白点呢?
调笑了西装半天,我若再穿着它出去,别人要鄙夷了罢?
但是的确如此,我也被洗脑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摆脱的。这样多的科技力量都运用在这种服装上面了,我发现纯毛的质地显得很高贵,因此陶醉于这种感觉。穿着西装去见老板,的确信心百倍,滔滔不绝--如果不幸穿了棉布夹克的话,就觉得有千百只蚂蚁在汗湿的后背里爬了。
--也许我是货真价实该被鄙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