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bmiddle/41772a55t966f9d335d9b&690
大家都看到了,这是一套有关中国文坛几位泰斗级作家的新书,包括《我知道的冰心》、《我亲历的巴金往事》和《我认识的朱光潜》三种。三本书篇幅都不大,但是图文并茂,亲切好读,它们是吴泰昌先生的心血之作。吴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是活跃的文艺评论家,作家和编辑家,中国作协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几十年来,他创作了20多部文艺评论和散文随笔类作品,受到读者欢迎。但是,如果读者问吴先生,对自己的20多部作品他最珍爱哪几本,他一定会告诉你是《亲历大家系列》,因为这套书,他花费的心力最多,创作的时间最长,从一点一滴积累素材到成书,三本书都经历了三四十年甚至五十多年的时间,可以说是伴随着吴先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和创作生涯。正因为如此,这套小书有着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这套书和我们常见的一般的“访谈录”、“印象记”不同。因为名家大师是文坛关注的焦点,所以近些年文坛上各种名目的名家访谈录、印象记层出不穷,大家争相谈论名家思想观点、生活经历、逸闻趣事,成为坊间热门话题。但这些作品大多浅尝辄止,有的甚至以讹传讹,而内容翔实,史料精当的不多。这是因为对于一位文坛大家的思想性格的真正了解和把握,是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访谈和交往就做到的,必须经过长期的接触、交流、观察、思考。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条件,而吴泰昌先生则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他长期担任文艺报的记者、编辑、副主编、主编,与文坛大家保持密切联系是他工作的职责之一。于是他和上述三位文坛大家,交往时间最短的也有30多年。其间会面、采访、谈话、通信、题赠、合影无数。以我的估计,像吴先生这样与巴金老人、冰心老人和朱光潜先生这些文学大师建立如此密切的联系的人,在当代文坛的编辑中如果不是绝无仅有的,至少也是凤毛麟角的。因而吴先生写出的纪实,便是扎扎实实、言之有物的文字,是大师们生活和思想不可多得的珍贵记录。
其次,这套书分别记述三位大师往事,写作手法类似人物特写。但又和一般的人物特写不同,它依据的全部素材都是作者个人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真实而准确,并具有独家和权威的特点。作为编辑,作者和大师们接触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当编辑的常讲的“以文会友”的过程。几十年来,作者本着向老作家学习和请教的态度,与几位大师交流思想和学习心得,不仅得到了大师们的器重和信任,而且渐渐地成为了大师们的朋友和“忘年交”。从这三本书里,读者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大师们的观察是零距离的,极其细致的,是充满了鲜活生动的故事细节的,他在大师们身边的角色,有时类似大师的助手、秘书,有时又好像是大师的家人。正是他和大师们保持的这种特殊的密切关系,才使得这套小书具有了其他同类同题材图书不能具备的独到价值。
再者,这套书收录的都是作者对于三位大师的回忆文章,但又和一般的回忆录不同,他们重在写人而不在记事。作者通过大量零零星星的琐碎而感性的往事,展示的是三位文学巨匠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襟,深邃的思想,过人的智慧以及他们深厚的人文关怀。作者是带着饱含感情的笔墨,抱着崇敬和感激的心情来刻画文学大师的,但同时,他也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对于大师们的理解、认识、研究和思考。因而这些书对于几位文坛大师的介绍,都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地勾画出大师们的文化性格,它们不仅像钱钟书先生说的“兼有史料价值和轶事笔记的趣味”,而且对于今后的读者走近大师,了解大师,向大师学习,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无可替代的材料。
吴泰昌先生有个好习惯,就是相机、笔记本不离身。走到哪,记到哪,写到哪,照到哪。俗话说好脑筋不如烂笔头,而吴先生脑筋好,笔头也健。他家里,光是作家题赠的作品,就多达几千种,而他记录与作家交往的笔记本,大大小小也有几十个。这三本书的素材,均来自吴先生的原始记录,所采用的照片,也有一部分出自吴先生之手。我以为,与其说是吴先生喜欢做笔记的好习惯成全了这三本书,不如说是吴先生始终如一的勤奋和敬业精神,催生了今日的成果。或许,吴先生当初带着笔记本去向大师们请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写成今日的作品,但是正可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吴先生从自己的日常交往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素材最终完成“亲历大家系列”的故事,对于年青作者创作、年青学者治学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最后,我想说的是,“亲历大家系列”的三本书介绍的巴金、冰心、朱光潜三位文坛大师,都曾经是三联书店的作者。今天我们出版这个系列,也是想借此机会对表达我们对这三位前辈作者的敬意。希望广大读者喜欢这套小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