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教育的N种方案之一:旅游,带孩子看大千世界

标签:
旅游教育国际化父母必读 |
分类: 张看之到南极 |
刚刚出版的《父母必读》杂志九月期刊,策划了一个很好的选题:国际化教育的N种方案,约了这篇稿子。他们针对的是学龄前儿童父母的需求,按理儿子已经算是超龄,但是,养育这件事,很多时候,身在其中,很难见到庐山真面目,很难听到逆耳忠言,倒是过来人,因为摸爬滚打都经过了,有勇气有底气说一些实在话。
不妨听听。
Pony四岁时,我们第一次带他出门远行,到海南三亚。从此,我们带孩子旅行的脚步再没有停止:五岁进贵州;六岁上草原;七岁游遍瑞士四大语区;不到八岁乘房车从中国云南出发行驶五千公里历时十八天环游泰国、老挝;未满九岁周游洪水泛滥时的斯里兰卡,随我们从荷兰、比利时一直自驾到法国巴黎;今年初,往返飞行八十多个小时,穿越“魔鬼海峡”,行程26000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半圈,踏上南极大陆⋯⋯六年,从幼儿园小班到小学四年级,近十万公里路程,我们和孩子牵手走过。
第一次到海南,因为经验不足着了凉,儿子肠痉挛在返程飞机上嚎啕大哭,我们不得不求助全体乘客找医生;在泰国,因为不小心触碰到摩托车排气管,他的腿被烫伤,抹了“曼秀雷敦”坚持到老挝万荣,就直接裸体下河和当地孩子捞水草了;欧洲自驾,他一路听着英语的GPS为爸爸指路;等到南极,我因晕船根本起不了床,打电话叫客房服务、听邮轮英语广播通知等等事情,全靠他搞定;今年暑假,他已经独自上路,自己从北京飞上海再转机飞瑞士,去参加为期21天的国际夏令营⋯⋯
在路上的成长经历,不仅是让他学会换被单、打包行李、自己热饭这些生活能力,也不仅是提高了他的英语水平,能够自如地在旅行中与人交流,甚至能听懂专业演讲,还开始了第二外语法语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他没蜕变成埋头书本唯父母、老师是从的乖孩儿,他读《安妮日记》,看原版《与狼共舞》,听汪峰的歌儿,自己开办“小马家庭图书馆”,参加MMUN模拟联合国全球青少年峰会选拔活动,他活泼、幽默、善良、乐于分享,热爱荒野,愿意仰望星空,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懂得朋友、分享、合作、规则这些重要的东西。
在泰国,我们参观了一家博物馆,看到了东南亚的制陶文明。回来后,他迷上了做陶。做陶让他体会到自由创意与埋头苦干之间的关系。去瑞士夏令营,他爱上了骑马,骑马教会他专注、坚持、与马匹和谐相处、在运动中思考。南极归来,他开始关注探险、环保,着手创作中英文的南极探险小说,想与更多的伙伴分享他的南极经历,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开帆船再回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南极。”
起初上路,我们以为是自己带他看世界,想让他知道,走得越远,看得越多,懂得越多,眼界和心胸越宽阔。慢慢地,我们发现:在泰国,当我们迷路而执着于研究地图时,是儿子走出去找到当地人为我们指明了路;在斯里兰卡,在我们因为饮食习惯而打怵尝试当地的各色咖喱时,儿子已经和当地人同桌入乡随俗用手开始吃饭了;在南极,当我们急于为他指这指那不想让他错过企鹅、冰山、座头鲸这些“必看”风景时,儿子却说,“我要做自己的船长,发现自己的大陆”⋯⋯
原来,带孩子旅行,不是我们带他看世界,而是世界借由他的眼睛和心灵,来到我们面前,我们一起出发去看,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全。
走出去,就知道,即使到了世界尽头,地理距离也可以衡量;但,在路上,才懂得,教育这件事,永无穷尽。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用焦虑地总想为孩子规划好跑道,总想拽着孩子一路抢跑,不妨试试陪伴他走一段路,无论是坦途还是歧路,学会放手,让他有独自上路的勇气和能力。
总有人问我,这样的教育方式,最大收获是什么?儿子没有门门功课满分,没有市区三好学生称号,没有奥数竞赛得奖,也没有和
“牛孩”沾上边儿⋯⋯这条路,如果用功利主义的眼光来考量,实在是有点“不务正业”。但我想,将来,如果有一天,Pony选择的人生道路和我们预想的不同,那可能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前一篇:顶级国际夏令营玩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