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为什么人们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标签:
成都杜甫杜甫草堂浣花溪绝句旅游 |
分类: 玛丽亚的后花园 |
杜甫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无需多说,哪一个孩子没背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呢?
这两句诗,恰恰就是杜甫住在成都时写的,千古绝句,实际上写的就是他家门口的景致。
随便问一个中国人,杜甫生在哪里,死在哪里,能答上来的,一定寥寥无几,但是但凡有点游历的中国人,都知道,成都有个杜甫草堂吧。
所以,即使是骑自行车环游中国这样的大举动,也有人郑重其事地选在这里作为开始。
不过,这也有“历史依据”哦——
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靠亲友帮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杜甫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多首,其中就包括千古传诵的《江村》《春夜喜雨》等篇,而最有名的是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浣花溪水,不是因花得名,当时很多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宋诗醇》云:“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草堂2000年后整修,无意中发现此处唐朝民居遗址,经专家判定,这几户人家都是杜甫的邻居,地上沟渠就是当年的排水道。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居此四年有余,这四年成都给了他一生中难得的悠闲时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那黄鹂鸣的翠柳——在春天的成都,就是这样的。
(拍这两张照片,也是为了让pony看看,究竟什么叫“柳丝”)
你知道了吗,为什么人们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