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明“求雨”

(2010-03-13 00:04:59)
标签:

春节

房车

云南

昆明

分类: 张看之泰国老挝房车行

但凡向往过去云南旅行的人,多半绕不过昆明这个城市。我们春节的房车行,起点和终点,都是这里。

但加起来,我们在昆明停留还不到48小时,其中24小时,都是黑夜,而之前,我们从未到过此地。

在大众印象里,昆明最俗滥的一个称呼是“春城”。北京今年的冬天,异常多雪漫长,所以昆明,还是那个“春”字最吸引我们。

2月9日乘坐东航北京到昆明最早的一班航班,三小时飞行,北京冬日天亮前的寒意还未褪去,首都机场永和豆浆早餐油条的味道还浮在冬衣的纹理里,我们已经抵达昆明。

云南中天行房车公司的老总,亲自开着我们要乘坐的那辆房车,来机场接机。

一眼看见房车,pony的反应,可以用最近一段时间云南最期望而不能实现的一个成语形容,那就是——

久旱逢甘雨。

昆明“求雨”

 

他乡见房车。
昆明“求雨”

昆明“求雨”

昆明“求雨”

昆明“求雨”(注:以上照片摄影:红杏)
 

后来一路穿行云南出入境,这个旱,实实在在,在眼前,在脸上,在唇边,而通常年月里,云南却不是这样。

昆明呢?

汪曾祺笔下,旧日昆明是这样的——

“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的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湿润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的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带着斗笠,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

这样的昆明,今年我们无缘得见,但今年,那个旱着的昆明,汪曾祺一定见过——

“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这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他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

昆明“求雨”——原来,是要有孩子的。

汪曾祺的小说改成的绘本《求雨》,是我们旅程结束回来我和pony看的第一本中文书,因为见过,所以懂得,pony由此对“雨”和“旱”有了切身感受。

我们整装待发时,准备了两把雨伞,一路上,每当我们想轻装时,最想丢掉的,就是它们。

最终还是带了回来。因为,昆明天空有太阳的时候,你会极其渴望有一把伞,那个太阳一点没有春的含蓄、温柔,它就火辣辣地亲上你的脸。

这样的昆明,真的要“求雨”。

我们在昆明,只做了三件事:购物、吃饭、睡觉,余下的时间,就是和车打交道——

熟悉、调试未来十八天我们要朝夕相处的房车,惊讶、逃离高峰时刻甚至超越北京交通的车流拥堵。

我在昆明的第一个半天,是在麦当劳里度过的,在那里等待tang们去沃尔玛超市采买路上用品。我有充足时间,观察昆明麦当劳里的人群构成和变换频率。

这个麦当劳很火,几乎找不到座位。我旁边是“一家三口”,之所以用引号,是因为我的直觉告诉我,他们的关系很微妙。中年男人,中年女人,坐在一起,对面,单独一个孩子,全神贯注大吃鸡腿。男人和女人开展的话题,一半以上是关于他的“英雄史”和“生活感悟”,女人的兴致并不大,但她很耐心地坚持,虽然眼睛一直看着孩子在吃。我想,这是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孩子,和这个男人可能约会有段时间了,不很长,但是决心已下,她要重新建一个家,她的心一定已经“旱”得很厉害了。她很在意也很留意,这个男人是否真的会对孩子好,虽然他点了过多的东西让她吃,并且面子上没有表现出心疼,甚至还相当积极、愉悦。

又一家,是新疆人,年轻夫妻,一方父母,推车里带着孩子。是游客,自家来玩,在这里边吃饭边逗孩子。妈妈抹一点番茄酱在孩子嘴里,那个孩子雀跃地尝试,却不料这东西如此之酸,他搞不清为什么自己对大人的信任却变成被耍弄,想哭,但是大人都笑,他最终也格格笑,接着去吃自己的奶嘴,他明白什么了吗?

这两场戏,我全看到,pony看到一多半。前面一出,他根本不在意,因为不懂得里面的世事人情;后面一出,他全看到,小宝宝皱眉头欲哭又笑时,他的表情使我猜到,他庆幸自己是个大孩子了。

不由得想,这样一个城市,海拔快到两千米,太阳离人很近,不适合走路太急,做事有时恍惚得总有道理。常年里居民和游客交杂在一起,超市物价一点都不比北京便宜,在闹市区打车好比登天还难,到饭店你可以直接走进后厨对着一盆盆食材点菜,你吃的菜里少不了炸过之后仍旧栩栩如生的昆虫,特产之一是其貌不扬其味极美的各种菌子,140块钱可以住到很“市中心”位置的宾馆……

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动过念头,做昆明半日游。对于昆明,像我们这样的匆匆过客,每天见得太多,人人向往云南天堂,人人梦想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昆明,是游客的必经之地,也是游客迫不及待想离开去到目的地的地方。

住在这样地方的人,无论身心,一定是渴望“求雨”的——

不光是为催发景致,更是为了洗涤自己的生活,滋润“见怪不怪”的心田……

我们何尝不也是这样?

一次旅行,吸引人,很多时候是因为,日常生活难免无奈得过于稳固、干枯,旅行使我们有理由停顿、逃遁、向上攀升,不知多少人想过说那句话,毅然决然,对别人、对工作、对生活、对自己——

“我走啦——”

2月9日夜,宿昆明。

第二天,我们就走了。

(注:至我们回来许久,昆明仍持续干旱,滴雨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