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作文之:如何看图说话?
(2010-02-05 13:17:31)
标签:
看图说话小学生作文示范教育 |
分类: play作文 |
二年级开学后,pony学校发了作文本,老师让写一篇看图作文。常规的看图说话,一般孩子都不会很感兴趣,画面往往是复印的,黑糊糊一片,而且,千篇一律,都写了提示的话,意思是教孩子怎么能容易进入,其实背后还有一层:不要乱写。
一个暑假很少动笔,pony对于写字有点畏难。所以,我就不主动提作文的事。
直到pony主动找出本子,自己看图。
看了图,就有点打退堂鼓,说,我还没想好……其实我看出来,他是兴趣不足。其实我很理解,如果是我,也不喜欢看这样的图说规定的话。
很多人觉得孩子开始写作文,最好随便他写,写什么都可以,天马行空不是更好?其实未必。小孩子最怕作文没有题目,试想想,一个大人,如果让你自由命题,你肯定也打怵吧。
所以,开始的时候,有规矩要好于漫天想。
看图说话在语文教学中,由来已久,也是有道理的。起码,孩子首先学会描述清楚一件限定的事物,才可能进一步去自由书写。
针对pony的状态,我想,让他有兴趣写,比真正动笔,更重要。
那图我事先看过,但是我装作第一次看,我开始引导他——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呀?(我没有问他:这图画的是什么呀?那等于一下子把所有描述任务推给他,他不躲才怪。)
秋天呗。
你怎么看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故意问得‘傻’一点,让他不畏惧,觉得太容易回答。)
你没看出来吗,树上结了很多果子啊。
哦,结了这么多果子,人们该做什么呢?(我开始往图里引他,但是却没有问他,图里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呀?因为,看图说话,看图固然重要,但要懂得生发。)
摘果子。
摘果子?还可以怎样说?(我问这一句,其实是有深意的。)
摘?……
我们以前秋天的时候去果园做过什么事?(我不是问事,我是要一个词。)
采摘!
对,那你觉得这幅画的名字可以叫……采摘秋天?(说一个题目,给他一个讨论的空间。)
不,采摘园里的一天吧。(哈哈,题目有了!)
如果是一天,那要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起?(这个题目出来,其实我已经掂量过,对于看图说话来说,它是有点大了,并不好写,但可以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
秋天的早晨,丁零零,闹钟响了……(他开始进入状态了,这时候,千万别说,你把作文本拿来,开始写吧。)
这个开头非常好,我们来看看,有几个小朋友们在摘果子呢?(现在要引导他回到图中,以图为中心,架构出主要框架,而不是磨细节。)
一、二、三、……六个!(人物很多啊!)
他们是做同样的事,还是各自有分工?(要引导他注意这么多人物的不同活动。)
他们三个在摘果子,三个在装筐。(好,他已经很清楚地分类了。)
给他们起个名字,要看清楚啊,谁是男孩谁是女孩!(明确告诉他,人物有名字才好叙述。)
摘果子的是小红、小力、小明,装筐的是王宁、李小青、元元。(后面三个名字,是他学过的课文里的人物。)
好啊,这些都是什么果树啊?(这时候问这个问题有点‘滞后’,就是不想让他过早纠结于细节,毕竟,先讲清楚人物的活动很重要。)
苹果!
是吗?(其实我刚看第一眼,也以为只有苹果。)
还有桃和梨。(这就要求有细致的观察。)
…………
好了,现在,你说说,采摘园里的一天,都做什么呀?(先让他说,还是没让他写。)
于是,他开始说,我在电脑上记录——
采摘园的一天
pony口头作文,我在电脑上做记录的时候,其实更要注意“无形的引导”。比如——
桃子的颜色,开始他只是说“粉色”,那就要提醒他,前面的苹果和梨子都是三个字形容的,这个能不能也用三个字?想一想,成熟的桃子是什么颜色的?
粉嘟嘟!
孩子口头作文,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很容易偏离主题,失去控制,胡乱生发,听上去很美,但是原样照搬到书面,就流水账一样,阅读性很差。我让pony说,但不是让他乱说一气,将来能“出口成章”,才是本事。他也不可避免犯同样的问题,说到“这么多水果,如果不及时采摘下来,就会烂掉”时,他就有往下说个不停的意思,这时候,就要及时帮他打住——
我们是要说采摘呀,还没有提到呢。
“果园里有一棵最高的苹果树……”这一段,是后来加上的,这就像是教他学照相时用变焦一样,要懂得拉近拉远镜头,叙述故事,但同样要记得,尺度。
收尾其实最难写,孩子兴之所至,会不停说下去,事无巨细,全想表述。让孩子说一段话容易,教他懂得把一段话用一句截止住很难。这就好比,写长文章容易,但是寥寥几笔,更见功底。
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如何收尾。
而且,还要注意,细节的呼应——那个卡车,不能有始无终。
这篇看图说话记录完成,并没有马上让他写在作文本上。这么多字数,够他一写!
第二天,他提出,我得把作文抄一遍,妈妈,你能不能把电脑里的文章字放大一些?
他抄的时候,我坐在旁边,给他一个鼓励的姿态,那么多字呢。
结果,很奋勇地抄啊抄,字不会写,我就写给他看。后来实在有点累,我教他“偷懒”——
你可以少写一个字,意思也可以。
不,这是我的作文!他的意思是,不能改动一个字。
但我还是不刻意地要让他知道,不是为偷懒,有时候,一字的去留,感觉是有区别的。
这篇作文,写了满满两页,他很有成就感。
其实,《采摘园里的一天》之外,他还另说了一个故事,我也记录了,这是为了让他知道,一幅图,一件事,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去叙述。